[下雨]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人当年对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系列可谓希望满满,不惜烧掉170多亿美元,却没想到问题成堆。最致命的是电磁弹射这项技术,原本大家以为它能让航母变成大杀器,结果航母刚建好没多久,就被屡次故障困住了。 本来设计说能几千次弹射才需修理,现实里测个几百把飞机就开始罢工。停下来修系统,既耽误正事还折损士气。 美国工程师折腾多年,请了不少科技大公司来一起“补课”,最终还是没给出一个让海军满意的答卷。 从福特号航母,到肯尼迪号那艘排队等上线的兄弟船,都卡在各种难题里。肯尼迪号八年了还没做好,交付日期一推再推,哪怕美国再怎么砸钱,项目就是不见起色。 除了电磁弹射不好用,这些航母还养不起自己的新式舰载机。F-35C战机号称最先进,可是跑到航母甲板上,锈蚀、掉漆、性能不稳定,美国花了大把钱想提升作战水平,结果花了钱还没得到想要的效果。 原本的优势却因为这些问题全被拖了后腿。更别提造这些船的工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快退休的老人,年轻人不来学,人才快断层了。 说到底,这不是哪一项技术单独掉链子,而是整个系统都在慢慢松劲。美国几十年制造业外流,大企业一味图经济账,船厂材料、人才都断档。 美国这一套航母大工程,技术是很先进,可基础没打牢,整个项目运转就跟没上发条一样。 就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教授马伟明多年前的判断也引发关注,他不光看穿美国福特级可能烂尾,还说核心技术如果和产业脱节,项目就会出问题。 现在看来,他这话真是说到点上了,美国把太多精力押在新技术,却没想到整个底子变薄,一旦出毛病,修补都来不及。 对比中国这边的造船路径,味道就完全不同了。从辽宁舰、山东舰起步,再到福建舰,都是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国产航母没急着一上来就对标核动力航母,而是扎扎实实的将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同步推进,到现在连核动力航母也在稳步推进,没有大跨步,也不怕前面摔跟头。 现在美国福特级航母遇到的坎,不止让美军心里发虚,更让世界上所有想进步的国家都开始反思。光图技术创新并不保险,还得管住技术,管住人才,否则项目再大、钱再多,也只能是个半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