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盖饭,平台承诺30分钟送达,结果45分钟才到,打开盖子汤汁洒半袋,饭也坨成一团。这时候手指悬在屏幕上:点不点差评?给了,心里过意不去;不给,又觉得自己花了冤枉钱。这纠结,谁点外卖没遇到过? 我有一次真给过差评。那天暴雨,骑手迟到20分钟,饭凉了,我气冲冲给个一星,还写两行字“超时严重,体验极差”。结果第二天早上开门,门口站着个浑身是水的年轻人,头盔还没摘,递给我一杯热豆浆:“哥,对不起,昨天雨太大,我摔了一跤,饭洒了,平台扣我50块,我能不能赔您一杯豆浆,您把差评撤了?”那一刻,我脸烧得比豆浆还烫。我撤了差评,心里却给自己打了差评:我图啥?一杯豆浆的钱,让人家淋着雨来道歉。 后来我问自己:差评是武器,还是发泄?平台说给就给的按钮,其实是把双刃剑。骑手那头,一个差评扣钱20到50不等,还得写检讨、停单培训;顾客这头,点一下手指,解气三秒,后果却可能让一个人一天白干。我不是说不能给,而是觉得:得看情况。电梯坏了、暴雨倾盆、商家出餐慢,这些骑手控制不了,全推给他,不公平。可要是他态度差、洒餐不道歉、甚至恶意迟到,那差评就是护身符,该给还得给。 我见过真该给的。朋友点奶茶,骑手迟到40分钟,送到时吸管插歪,袋子口敞开,朋友问了一句“怎么洒了”,对方翻个白眼:“嫌慢别点啊!”这种态度,差评是教他做人。平台规则摆在那儿,不是让人滥用,也不是让人忍气吞声,而是让人学会判断:错在哪?谁承担?怎么解决? 给不给差评,其实是个“人情 vs 规则”的选择题。人情是:他也不容易,算了吧;规则是:我花了钱,就该享受服务。我的标准是:先看原因,再看态度。原因合理,态度诚恳,算了;原因胡扯,态度嚣张,差评没商量。这不是圣母,也不是刻薄,是公平。骑手靠服务吃饭,我靠规则维权,各退一步,各进一步,日子才能过得去。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大城市,差评越少。为啥?人多,配送密集,骑手经验足,出错少;反观小城市,配送路线长,骑手新手多,超时洒餐概率高。这时候,我更愿意给“新手”一次机会:第一次超时,我留言“下次注意”,不扣星;第二次还这样,再差评。毕竟,谁不是从新手爬起来的? 有人提议:平台能不能设个“缓冲键”?比如超时10分钟内,先弹窗解释原因,顾客选择“理解”或“投诉”,别一上来就扣星。我觉得这主意靠谱,给骑手解释的机会,也给顾客选择的权利,别让“差评”变成单方面的审判。 说回我自己。现在点外卖,我会在备注里写:“不着急,路上注意安全。”不是我心软,是我明白:我也赶过时间,我也淋过雨,我知道那种“快一点再快一点”的焦虑。一句“注意安全”,可能就让骑手少闯一次红灯,少摔一次跤,我也少一次“给不给差评”的纠结。这不是高尚,是互相体谅:我饿一会儿,他安全一点,大家都好过。 所以,下次外卖超时,别急着点一星,先想想:我饿十分钟,他扣五十块,这买卖划算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给他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点宽容。毕竟,生活不是考试,不需要每道题都打分,有时候,跳过一道题,后面全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