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

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美国又开始炒稀土这件事了。美国一家叫 Energy Fuels的公司在犹他州高调宣布,他们提炼出了纯度高达99.9%的氧化镝,还扬言这是“打破中国稀土垄断的历史性一步”。   听上去挺唬人,对吧?但业内人士看完细节后,基本都是一个反应——这思路实在太奇葩了。   这家公司目前还在中试阶段,每周只能炼出两公斤氧化镝,总共计划才产十五公斤样品。你没看错,十五公斤——连几十台电动车电机都不够装。   而美国一年光是汽车、风电和军工领域,对氧化镝的需求就要两百多吨。你拿“每周两公斤”去谈“打破垄断”,这就好比你炒了个鸡蛋,就说要喂饱全美国人,听着就不现实。   再说他们的规划,口号喊得响,实际产能一点影子都没有。就算按他们所谓的计划,到2026年底建成商业化产线,也只提了一期八百到一千吨的钕镨氧化物设计量。   可中国的冶炼分离总量早就每年十五到二十万吨,这点产能丢进全球市场,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Energy Fuels用的是美国南方的独居石矿,这类矿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每提炼一吨稀土,要消耗六七吨盐酸、一两吨片碱,还得花大笔钱去处理废水和放射性残渣。   这玩意可不是随便弄的,当年美国另一家稀土企业因为环保成本太高,直接破产关门。   就拿这家公司自己来说,2024年亏了将近五千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又亏四千八百万。   这项目说白了就是靠烧钱硬撑,真拿去和中国比成本,完全没得比。中国炼一吨氧化镝的成本才六千美元,他们这边恐怕连电费都不止这个数。   其实美国这几年在稀土上折腾不少,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只解决了开头一小步。   稀土要想真正用在电机、风电机组、战斗机发动机里,要经过一整套流程:从开采、选矿、提炼、还原成金属,再到合金化、做成永磁体、装到设备里,每一步都缺不得。   美国现在能干的,也就“提炼氧化物”这一环,往后全是空的。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永磁体产能都在中国,美国这边加起来连5%都不到。所以就算他们真炼出点氧化镝,最后还是得运到中国来加工。   这么一圈下来,所谓的“去中国化”,其实又绕回了中国,这哪是打破垄断,纯属自我安慰。   还有Molycorp,早年是美国最大的稀土公司,掌握着芒廷帕斯矿山。可因为环保事故和成本高企,他们2015年就破产了。   现在它的子公司又跳出来,说自己靠一种叫“分子识别萃取”的新技术,把镝和铽的纯度做到了99.999%。听着比之前的99.9%还多了个“9”,但问题是——成本直接飞天。   这种分子识别萃取,要用一种特殊高分子材料,一克就要两百多美元,而且是一次性的。照这样算,一公斤镝得花十几万美元。   中国用成熟的串级萃取法,工业纯度99.99%,成本还只有他们的二十分之一。你说这买卖,谁干得起?   而且这项技术目前也就是实验室玩玩,能做出一百克样品已经不容易。可中国的稀土企业,像北方稀土、赣州稀土,每天动辄两百吨的产量,全自动化生产线,连废水都能循环利用。实验室和工厂,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中国在稀土上的优势,从来不是靠封锁、靠政策“卡脖子”得来的,而是**靠真本事堆出来的**。 全球大约一半的稀土储量在中国,产量占全球七成。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从矿山到磁体制造,每一步都有成熟的技术和庞大的产能支撑。   像包头的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把磁体里镝的用量减少了70%;江西赣州的绿色提取技术,把矿山回收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这意味着不仅成本更低,环境影响也更小。   现在特斯拉、丰田这些国际巨头,把工厂建在中国周边,不光是因为资源丰富,更看重的是——中国能稳定供货、还能一站式解决问题。   其实,美国政府早就意识到稀土的重要性,也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几年他们通过《稀土供应链安全法案》,给企业补贴、建矿山、搞合作。可惜喊口号容易,干实事难。   环保压力大,投资回报低,一座像样的冶炼厂动辄要上百亿美元,没人愿意冒险。加上技术、人才、经验都跟不上,很多项目最后都不了了之。   现在中国不仅管稀土产品出口,连涉及稀土提炼的技术也有出口审批制度。只要生产过程中用了哪怕0.1%的中国技术、材料,出口都得经过中国审批。   换句话说,美国就算真能炼出点稀土,只要链条里有中国的影子,照样跑不掉。更别提他们提炼出来的镝、铽,最后还得做成磁材或合金才能用,这部分能力目前几乎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   说白了,这场“高纯度稀土秀”,更像是企业为了拿补贴、政客为了交差搞出来的噱头。他们只敢吹纯度多高,却不敢提产量有多小、成本多贵、产业链多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