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所以说,安世半导体如果最终破产了,那么损失的只有中企。至于荷兰,原本就是抢夺的,能有什么损失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两天网上都在热议一个名字——安世半导体。很多人一开始还不太清楚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但其实在全球半导体圈里,它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更关键的是,它早就不是外国企业,而是**百分之百的中资公司**。 2018年,中国的闻泰科技花了338亿人民币,从欧洲收购了这家公司。这可是当年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科技并购案之一。收购完成那会儿,中欧双方还在庆祝,说这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是真正的“中欧商业典范”。结果几年不到,这家公司就被荷兰政府硬生生“接管”了。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其实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老底子企业,在荷兰扎根六十多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全产业链自控——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测,全自己来,特别擅长车规级芯片。全球很多车厂,比如大众、宝马、奔驰,都离不开它家的芯片。 闻泰科技当年收购它的时候,不只是砸了真金白银,还动用了各种融资手段,连格力都跟着参股。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中国企业真正融入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步。 更关键的是,收购之后,安世在中资支持下反而越干越好。产能、产品质量都稳步上升,还在东莞建了基地,70%的产能都放在中国。这在半导体行业里,是个很成功的中欧合作案例。 但从2021年开始,风向突然变了。荷兰在美国的压力下开始“配合行动”,先是阻止安世收购英国的一家晶圆厂,接着就直接对安世本土业务下手。 今年,荷兰政府干脆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安世的部分资产,法院还裁定清除中方董事会成员,改由荷兰人全面接管公司运营。 这下好了,中方股东被架空,董事会被清空,投票权没了,决策权也没了。安世表面上还是中国企业,但实际上已经被人明抢了。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家公司嘛,大不了重新投资。可问题是,安世可不是一般公司。闻泰科技花的是真金白银,光商誉就挂在账上214个亿,相当于净资产的六成。如果这家公司彻底破产,那就是直接蒸发几百亿。 更要命的是,这几年中方在东莞建厂、扩产、配套花的钱,那都不是账面数字,是实打实的投入。现在人家一句“接管”,几年的努力可能全白费。 安世要真完了,损失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还有中国企业辛苦打下的海外信誉和技术布局。过去中国企业出海,认为欧洲讲规则、守契约,但现在一纸“国家安全审查”就能推翻一切。所谓的法治,在政治压力面前,说没就没。 表面上看,荷兰好像“捡了便宜”,把一家高质量企业收入囊中。但问题是,他们接手的,更多是一个“空壳子”。 安世的生产、封测、供应链全都在中国,你把公司总部接管了,但核心产能在东莞。现在他们连供货指令都发不出去,欧洲总部陷入了瘫痪状态。据媒体报道,安世总部每天损失230万欧元,本土半导体供应链现金流降了12%。 更糟糕的是,欧洲汽车行业直接中枪。宝马、大众这些车厂缺芯严重,工厂面临停产风险,十几万工人饭碗不稳。 荷兰这种操作,看似“政治正确”,实则是经济自残。短期迎合了美国,长期砸了自己的商业信誉。你一个老牌商业国家,一向以“法治、开放”著称,现在这样抢生意,谁还敢来投资?谁还相信你的合同? 这事儿,说白了,荷兰只是“演员”,真正的导演是美国。 从ASML被禁止出口光刻机,到安世被托管,这一系列动作都在一条主线上:**围堵中国科技崛起**。拜登时期搞的“芯片联盟”,到特朗普回归后又开始强化,美国就是想用政治力量干预全球科技市场。 法庭文件也早就暴露,美国在去年就要求荷兰“调整管理层”,撤换中国籍CEO。荷兰所谓的“自主决策”,说白了就是美国的授意。 现在的欧洲在对华态度上越来越矛盾——嘴上喊“战略自主”,行动上却处处迎合美国。既想靠中国的市场,又怕中国太强,这种心态最终让他们失去真正的独立性。 安世事件其实揭开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全球化正在变味儿。以前做生意讲契约、讲双赢,现在讲的是政治、讲安全。只要被贴上“国家安全”的标签,规则就能随时被撕毁。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件事的教训太深刻了。你再怎么讲规矩、讲合作,只要别人动政治念头,你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海外投资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政治博弈**。 今后中国企业出海,不能再只看市场大小、成本优势,还得看对方国家的政治风向、法律体系是不是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