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河南新乡,一对母子卖小麦,3车小麦共100多吨,卖了28万,买家把钱打到他们卡上

河南新乡,一对母子卖小麦,3车小麦共100多吨,卖了28万,买家把钱打到他们卡上,一家人很高兴,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多久,她们却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冻结了!原来他们收到的小麦款竟是涉诈资金,母子俩伤心流泪! ​买他们小麦的买家是他们在网上认识的,对方自称是收粮老板,为了装成正常的生意人,对方专门喊来了三辆货车拉粮食,还要求专人监装。谁能想到对方会是骗子呢! ​发现被骗后,母子俩找到当时监装粮食的人,可对方也是一头雾水,还不知情,他只负责看着货车装粮食,其他的事完全不清楚,买家失联,现在小麦也不知去向。 “卡被冻的那一刻,我还以为手机坏了。”儿子小赵后来跟记者说,他一遍遍刷新短信,余额28万还在,可用余额却成零。银行客服冷冰冰一句“涉刑侦冻结”,把他娘俩直接砸懵。老娘手里攥着那张还带着麦香的银行卡,眼泪啪嗒啪嗒掉,“咱家地里长了一年的粮食,咋就成了黑钱?” 派出所里,民警也是一脸无奈:钱是真钱,可上游是电诈。骗子拿受害人刚骗到的款,转头“收粮”洗白,小麦一离场,再倒几次手,赃款变“粮款”,链条干净得跟脱皮玉米一样。民警一句话戳心窝:“你们卖得越快,他们洗得越白。” 娘俩想找人拼命,可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微信聊天?对方头像灰了,昵称空白,只剩一句“老板出差,回来再联系”。三辆大货车的车牌——经查全是套牌,GPS轨迹在商丘就断了,像一滴水落进黄河。监装的小伙更惨,工钱没拿到,还被怀疑“同伙”,手机被扣,哭得比失主还伤心:“我就一天三百块的活儿,谁知道碰上拍电影的!” 村里人听说后,围在麦场边七嘴八舌。有人说“网上生意做不得”,有人说“粮款得现金”,还有人直接把手机里的“收粮群”退了个干净。可退群就能退得了骗子?小赵苦笑:“他们比咱学习还快,都用上‘粮贸平台’背书了。”确实,对方给的合同、公章、甚至货车定位截图,全套高仿,连银行回单都带“电子章”,普通人咋分辨? 我顺手查了一下,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粮款涉诈”案件就爆出一百多起,河南、山东、安徽最集中,手法如出一辙:高价诱惑、套牌货车、平台假回单、三天后失联。骗子专挑粮食季下手,就是抓住农民“卖跌不卖涨”的心理:一看价高,生怕错过,仓储、物流、验资全套“加速”,等你想起来要核实,连麦糠都看不见了。 再说回小赵家。地里还留着半截麦茬,老娘蹲在地头一根根拔,“长得多好啊,咋就说没就没?”小赵把手机相册翻给记者看——收割那天,他特意拍了视频,金浪翻滚,像给土地铺了层绸缎。如今视频还在,绸缎却被人抽走,只剩光杆黄土。他叹了口气:“以后卖粮,一手交货一手转账,现场再验一遍银行APP,谁也别想给我‘隔空打款’。”话狠,可底气不足——粮商真要有心做局,总比你多十套路。 记者陪他去镇上的邮储银行,工作人员拿出一张“反诈告知书”,让他签字,还送了本“农户防骗手册”。小赵签完字,突然问:“那28万还能回来吗?”工作人员沉默两秒,回了句“等案子破”,声音轻得像蚊子。谁都知道,电诈资金一旦进入“水房”,十分钟能拆成八百份,想全须全尾追回来,比从麦糠里挑钉子还难。 可日子还得过。老娘把家里仅剩的玉米种子拿出来,准备秋播,“地不等人,咱不能坐着哭。”小赵连夜去县城打印了张大字报——“高价收粮要求现场验资、实时到账”,贴在村口最显眼处,下面附着自己的手机号,“谁再远程打款,我直接挂电话。”他说这话时,牙根咬得咯吱响,像把去年的委屈全嚼碎,咽进肚里,再长出新苗。 我离开村子那天,夕阳把麦田照得通红,像给土地上了层漆。小赵站在田埂上,影子被拉得老长。他冲我挥手:“姐,你放心,下一季麦子,我一颗也不卖给骗子。”风掠过,麦浪起伏,哗啦啦响,像在给他鼓掌。是啊,土地从不骗人,骗人的只有人心。只要人还愿意下地、还愿意播种,就总有再丰收的那天——希望那天,粮款干净,笑脸真实,再也不用半夜抱着银行卡哭湿枕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