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盛夏的台北马场町,33岁的聂曦icon烈士以生命定格了信仰的重量。台湾icon报刊曾刊登他赴刑场的影像:白衬衫束进军裤,马鞋踏碎黑暗,双手反缚背后却难掩英武,嘴角那抹从容的微笑,让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大义凛然,毫无惧色” 那张刊登在台湾报刊的照片,后来成了许多亲历者记忆里“不敢多看却又忘不掉”的画面——没人会想到,这个连走路都带着温和气质的年轻人,会是国民党特务追查了半年的“关键人物”。聂曦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普通的教员家庭,父亲教他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他还只是个攥着课本、会为街头乞丐偷偷塞铜钱的孩子。直到16岁那年,日军的炸弹落在家乡的巷口,他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在废墟里哭着找父母,看着父亲藏起来的进步书籍被日军付之一炬,才真正懂了“家国”两个字到底有多沉。 照片拍完后不到三小时,枪声响起,马场町的热风裹着火药味,聂曦倒下的地方,野草往后很多年都没人敢割。可他的故事并没有随着那一声枪响结束,反而像一枚钉子,钉进了许多人的记忆深处。那个夏天,台北街头巷尾都在偷偷传阅那张报纸,有人把照片剪下来藏进《三字经》的封面里,有人用毛笔把“聂曦”两个字写在内衣夹层,洗得发白了也不肯丢掉。那时候,连茶馆里说书的都不敢高声提他的名字,只能把故事拆成碎片,夹在“诸葛亮借箭”和“岳飞精忠报国”之间,讲到关键处,用茶杯碰一下桌面,听众就懂了——说的是谁。 聂曦走上这条路,没有电影里那种“咔嚓”一下的转折,更像是一步步被现实推着走。1938年,他离开福州,坐船去香港,原本只是想找条活路,顺便继续读书。可船一靠岸,他就看到码头边贴着“抗日救亡”的标语,几个学生模样的人站在木箱上演讲,讲到激动处,声音都喊哑了。他站在人群里听,听着听着,眼泪就下来了。那一刻,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愤怒,不是一个人在害怕。后来他加入了香港的学生救亡队,白天给难民发粥,晚上刻蜡版印传单,蜡油滴在手上,烫出泡,他也没觉得疼,反而觉得那是“热的提醒”——提醒他还活着,提醒他还能做点什么。 1940年,他辗转到了桂林,考进了广西大学。那时候的大学,不像现在这么安稳,飞机常来头顶转,警报一响,全校师生抱着书往山洞里跑。聂曦就是在山洞里认识了他的“上线”——一个教经济学的教授,表面文质彬彬,背地里却带着学生读《论持久战》。教授第一次找他谈话,没谈理想,也没谈信仰,只问了他一句:“你敢不敢一个人去执行一个任务?”聂曦没犹豫,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就裂成了两半:白天是学生,晚上是交通员,负责把桂林的抗日情报送到柳州,再从柳州带回药品和电台零件。山路难走,他常常一个人带着二十多斤重的电台零件,翻山越岭,脚底磨出血泡,就用针挑破,继续走。他知道,自己背的不是零件,是前线战士的命。 1944年,湘桂大撤退,他失去了联系,家人以为他死了,还给他立了衣冠冢。其实他根本没死,而是被派去了福建,打入了日本人的译电室,成了“自己人眼里的汉奸,日本人眼里的走狗”。那段时间,他学会了抽烟,也学会了喝酒,常常一个人坐在闽江边,看着对岸的灯火,想着父亲是不是还在等他回家。可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至少现在不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译电室里的情报,一份份抄在香烟纸上,塞进牙膏管里,再交给来接头的交通员。那些情报,后来成了盟军轰炸厦门日军仓库的“眼睛”。 抗战胜利后,他本想回家,可还没走到福州,就听说父亲被日本人害死了,母亲带着妹妹去了南洋,家没了。他站在闽江边,抽了一夜的烟,天亮时,他把烟头踩灭,转身去了台湾。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在台湾,他继续潜伏,身份是“军方译员”,实际上是地下交通站的核心。他用自己的工资,在台北博爱路开了一家小书店,卖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可书架后面,藏着《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书店成了联络点,也成了他的“掩体”。他常常坐在柜台后面,听着街上传来的警车声,心里盘算着:今天谁来,明天谁走,后天谁又可能回不来。1950年春天,他的交通员被捕,供出了他。6月28日清晨,特务冲进书店时,他正把一本《红楼梦》借给一个中学生,书还没递出去,手就被反剪到背后。他看了那孩子一眼,笑了笑,说:“好好读书,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后来,就有了那张照片。白衬衫、军裤、马鞋,嘴角带笑,眼神坚定。照片登报后,有人偷偷在他的书店门口放了一束白色菊花,卡片上写着:“先生走好,我们会记得。”白色菊花,在台湾是“忌日”的意思,可那天,却成了一种“记号”——记的是一个人,也是一段历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