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曾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媒体怒斥蔡英文的“双面话术与真实“台独”底色, 蔡英文她出生于1956年的台北,父亲蔡洁生虽在日据时期为日军维修飞机,但战后她仍接受了中国式教育,小学课本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标语,是她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她先后在台湾大学法律系、康奈尔大学法学院、伦敦政经学院深造,这些经历本应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脉络。 2000年说出那番话时,她作为陆委会主委,本应承担起推动两岸交流的责任,但这句话更像是应对质询时的“安全表述”,既承认了文化联结,又保留了政治弹性。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蔡英文首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上台后立即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官方沟通机制全面停摆。 她的政策开始与那句“念中国书”的表述渐行渐远:经济上推行“新南向政策”,试图减少对大陆的依赖,但数据显示,2024年台湾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额仍占其总出口的31.7%,贸易顺差达699.96亿美元,大陆与香港仍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教育领域,她废止马英九时期的课纲微调方案,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大幅删减文言文和古文内容,初中历史课本中,商周到隋唐宋元约3000年的内容被压缩到一个单元,高中历史则以东亚地区为范围进行主题式教学,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出现断层。 更引人注目的是她在国际场合的“台独”表演。2023年,她以“过境”为名窜访美国,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会面,被媒体批评为“倚美谋独”,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 同年,她在“双十”讲话中声称“和平是两岸唯一选项”,但国台办发言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两面手法”——一边空谈和平,一边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 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让岛内民众逐渐看清其真实面目。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多项民调显示,超过六成民众支持政党轮替,认为“台独”意味着战争,这反映出民意对蔡英文路线的警惕。 蔡英文的“去中国化”政策还体现在文化领域。她任命具有明显“台独”倾向的人士担任“教育部长”“文化部长”,推动“台秋节”等改名活动,试图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例如,“文化部长”郑丽君推动的政策强调“台湾主体意识”,淡化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影响,这种做法不仅引发了岛内有识之士的反对,也让年轻一代对自身文化认同产生困惑。台北街头采访中,不少高中生对三国人物、抗日历史一知半解,这种文化断层正是“去中国化”政策的直接后果。 从家庭背景看,蔡英文的成长环境也充满矛盾。她的父亲蔡洁生在日据时期为日军服务,战后通过与美军合作积累财富,家庭生活深受日本文化影响。 她早年曾用“蔡瀛文”这个名字,“瀛”字源自日本古称“东瀛”,反映出家庭对日本文化的认同。然而,她又在台湾接受了中国式教育,这种双重文化背景或许解释了她政策中的摇摆——既想利用中华文化认同获取民意支持,又通过“去中国化”巩固“台独”基本盘。 如今,蔡英文已卸任,但她留下的政策遗产仍在影响台湾。两岸关系因“台独”分裂行径陷入僵局,台湾社会因文化认同混乱出现分裂,国际上“台独”势力因失去民意支持而日益孤立。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分裂自己国家的行为都不会成功,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和文化认同是割不断的。当人们回顾蔡英文从“念中国书”到推行“台独”的转变,或许会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回归“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重回和平发展轨道,台湾同胞才能真正获得福祉。 蔡英文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认同与政治选择的复杂案例。她的经历提醒人们:口头上的文化认同如果没有实际行动支撑,终将暴露其真实底色。对于两岸关系的未来,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