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

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2002 年秋日的清晨,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还飘着薄雾。   周而复的书房里,台灯刚熄灭不久,稿纸上还压着他的老花镜。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接起电话后,他听到了中纪委重新审查案件、为他平反的消息。   老人愣了几秒,随后慢慢走到窗边,看着初升的太阳露出笑容。   这一年,周而复已经 87 岁,距离他参观靖国神社已过去 17 年。   平反前的那些年,他的书房始终保持着固定的作息。   每天清晨六点,他准时坐在书桌前,哪怕作品出版受阻。   案头的浓茶换了一杯又一杯,堆积的资料越叠越高。   后来查出膀胱癌,他就在书桌一角放了个小小的药盒。   疼痛难忍时,吃片药歇几分钟,又继续拿起那支旧钢笔。   时间倒回 1985 年,他准备日本之行的那个秋天。   书房里的中国地图前,他反复比对抗战时期的战役记录。   行李箱里装的不是旅行用品,而是厚厚的笔记本和文献。   那本泛黄的相册,是他从抗战时期就留存的珍贵资料。   里面的老照片,记录着他亲身经历的历史片段。   出发前,他特意把钢笔灌满墨水,检查了好几遍相机。   抵达东京后,他没去游览繁华的都市景点。   下榻酒店的第一天,就铺开稿纸记录见闻。   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时,他总在角落认真记笔记。   遇到了解抗战历史的学者,就拉着对方深入交流。   走访历史遗迹前,他会提前查阅大量日文资料。   去靖国神社,是为了核实书中涉及的历史细节。   当时中国驻日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曾委婉劝他谨慎。   他拿出列好的清单,解释是为了《长城万里图》的创作。   在靖国神社里,他专注于记录与侵华历史相关的展品。   每看到一处关键资料,就立刻用钢笔写在笔记本上。   遇到模糊的记载,还会拍照留存,想着回国后进一步考证。   他没多想其他,只觉得这是作家记录历史的本分。   1986 年初,风波突然降临。   那天他正在书房修改手稿,电话里传来被举报的消息。   随后《人民日报》刊登了批评文章,中纪委作出开除党籍的决定。   听到消息时,他手中的钢笔不慎滑落,在稿纸上留下一道墨痕。   但他很快捡起钢笔,轻轻擦去墨痕,继续校对《长城万里图》。   从那天起,书房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几乎断绝了外界的社交。   只有书房里的书和资料,陪伴着他度过漫长岁月。   偶尔有老朋友来访,他也只谈文学和历史,从不提自己的遭遇。   有人劝他放弃写作,安享晚年,他却摇着头拒绝。   他说:“作家要用笔记录历史,不能半途而废。”   这句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长城万里图》的全部六卷。   平反后的两年,周而复的书房热闹了一些。   常有年轻学者上门拜访,请教历史写作的问题。   他会热情地拿出藏书,一页页讲解其中的历史细节。   书架上新增的荣誉证书,是对他作品的认可。   但他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书房里的陈设没多大变化。   那支旧钢笔,还是每天陪伴他写作的 “老伙计”。   2004 年春天,周而复在睡梦中安详离世。   家人发现他时,书房里的一切都保持着生前的样子。   书桌上摊开着未完成的手稿,旁边放着老花镜和药盒。   那本泛黄的相册,还压在最常翻阅的历史文献下。   书架上的《长城万里图》整齐排列,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过会儿还会回到书桌前。   如今,周而复的书房已成为他家人心中的念想。   那支用了多年的钢笔,被小心地放在玻璃罩里。   他的手稿和资料,被整理后捐赠给了历史档案馆。   《长城万里图》不断再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人们通过他的文字,更深入地了解抗战历史。   这位作家用一生践行的信念,也永远留在了书中。     主要信源:(中国作家网——周而复:文学长路上的不倦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