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察觉,无论特朗普如何发声,我方基本都是由发言人回应一下便作罢,高层几乎对美国采取不理会的态度。 即便美方请求对话,也是在多次请求之后,我方才会接听一次电话,这种情况着实反常。 这种互动模式的形成,并非主观上的 “不理不睬”,而是基于对话有效性与美方政策一致性的理性选择。 中方处理中美关系的核心原则始终清晰,正如 2025 年 4 月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所强调,对话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施压。 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中方确实展现了积极互动的诚意。 2020 年 1 月签署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方始终秉持契约精神落实,即便遭遇疫情冲击仍推动履约,美方也曾多次肯定中方成效。 但现实是,美方一边享受合作红利,一边持续加严出口管制、加码制裁中国企业,完全违背协议义务。 2025 年以来,美方更是以芬太尼等为由,先后三次对华加征关税,累计附加税率达 104%,还针对造船业等发起 301 调查,这些单边主义行为让对话失去了实质意义。 中方减少高层直接接触,本质是对 “无效对话” 的清醒认知。 2024 年中美贸易额仍达 6882.8 亿美元,中国吸纳了美国 51.7% 的大豆、29.7% 的棉花出口,双方互利基础从未消失。 但对话需要双方共同维护,美方多次出现 “上午磋商、下午加税” 的矛盾操作,使得高层直接互动的边际效益持续降低。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在 5 月记者会上所言:“对话不是演戏,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内容。” 此次特朗普开启第二个任期,中方的互动姿态更注重 “以实际行动为导向”。 2025 年 7 月,美方先后三次请求就农产品贸易举行部长级会谈,中方在核实美方是否取消相关对华关税壁垒后,才同意举行视频对话。 这种 “审慎回应” 并非冷淡,而是避免重蹈此前 “谈而不做” 的覆辙。 毕竟,美方 2024 年对全球货物贸易逆差达 1.2 万亿美元,却将 24.6% 的逆差归咎中国,这种不符合事实的指责难以成为对话基础。 美国一些人的 “发牢骚”,本质上是双重标准的体现。 美方一边对超过 5000 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一边抱怨中方 “不接电话”; 一边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一边要求中国扩大对美农产品进口。 2025 年 9 月,美国农业部长公开抱怨 “中方采购美国大豆增速放缓”,却对美方仍维持的 34% 大豆附加关税避而不谈。 这种只讲利益不讲规则的心态,显然无法构建有效沟通。 中方的回应始终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对于美方符合互利原则的诉求,中方从未拒绝。 2025 年 8 月,美方提出就芬太尼问题开展技术合作,中方在一周内便安排海关总署与美方相关部门对接,推动建立跨境监测机制。 但对于美方以 “国家安全” 为由的不合理要求,中方明确拒绝,正如白皮书所指出:“不能以‘安全’为借口,行保护主义之实。” 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这一点从未改变。 2024 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 265.7 亿美元,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 4905.2 亿美元,远超中资企业在美销售额。 中方始终清楚,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2018 年经贸摩擦导致美国农场主破产数量同比上升 55% 的教训,双方都应铭记。 但互利的前提是相互尊重,美方若持续以 “极限施压” 代替平等对话,中方的审慎态度就不会改变。 近期的互动案例已释放清晰信号。 2025 年 10 月,美方取消对中国造船业的港口费限制措施后,中方立即同意恢复中美海事部门的季度磋商。 这种 “行动换行动” 的模式,正是中方对美互动的核心逻辑。 正如中国商务部部长在月度吹风会上所说:“我们从不拒绝对话,但对话必须有成果,合作必须有诚意。” 说到底,中方的互动姿态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对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的明确回应。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若能回归互利共赢轨道,比如落实 2020 年经贸协议中的承诺,取消不合理关税,中方自然会相应调整互动节奏。 但只要美方坚持 “说一套做一套”,中方就会继续以 “实效优先” 的原则把握对话尺度。 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对话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2024 年两国贸易额是 1979 年的 275 倍,这一数据印证了合作的历史必然性。 但有效的对话从来不是 “单方面迁就”,而是双方都拿出诚意与行动。 信源:美国网攻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外交部回应——大象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