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望”到“失望”:为什么说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最坏的总统? 波音的飞机出事时,人们都在骂公司管理混乱,但很少有人想到,这背后其实还有教育和政策的连锁反应。 十几年前,美国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倡导所谓“快乐教育”,孩子们不用再被考试和分数压得喘不过气,还被告诉学习应该是件轻松的事。 听上去不错,可当这一代人踏入社会后,后果慢慢显现出来。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懂得精密制造、航空航天技术的人才断档。 高科技企业开始发现,美国本土再也招不到满足标准的工程师,不得不把希望放在外来的劳动力上。 于是大量印度工程师被请了进来,他们有热情,也有能力,但在制造业流程和标准上明显经验不足。 等到波音的门在天空掉下来,大家才意识到,基础教育松懈的代价已经透支到了工业根基上。 人口红利退去,教育变成娱乐,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肉眼可见地下降。虽然制造业外流早就开始,但奥巴马那一时期的理念让“回流”彻底成了空话。 工厂还想开,可找不到人。资本可以流动,机器可以买,但那些能把图纸变成实物的工人却越来越少了。 奥巴马上台时,很多人觉得他会是美国的新开始,结果几年下来,却成了分裂的起点。过去几年,两党虽然斗,但能谈。 可自从他执政后,政治变成了针锋相对的零和游戏。奥巴马推的全民医保、种族议题和政策改革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社会立场更加极端。 支持和反对的人再也不拿政策说话,而是直接质疑对方是不是“美国人”。 从白宫到街头,从电视辩论到社交媒体,美国社会仿佛被划成了两边,一边喊公平,一边喊自由,中间地带越来越小。 在国内的政治纷争之外,奥巴马的外交路线也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2008年的北京奥运,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那是一个全球合作气氛最融洽的时期。 但没过多久,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美国开始把力量从中东转向亚洲。曾经的伙伴开始对彼此保持戒备,尤其在中美关系上,合作变成了竞争,贸易与战略齐头并进地紧张。 日本、韩国、菲律宾在这种压力下开始重组自己的外交路线,一些国家甚至被推到了中美博弈的前台。 原本能坐在一起谈合作的国家,现在在会议桌上都警惕地盯着对方。全球经济从共享蛋糕变成了算计利益,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也随之动摇。 很多人说,美国的问题由来已久,奥巴马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环。他没制造问题,但他让问题更快地爆发。 他任内的教育改革,让技术断层变得无法挽回;他主导的政治路线,让两党合作成为笑话;他的外交转向,让过去十年的和平格局不复存在。 他接手的是一个还有自信的美国,却留下了一个内耗严重、竞争力下降的国家。或许他不是最无能的总统,但在很多人眼里,他是那个让美国失去了方向的人。 他的任期像是一场漫长的试验,结束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社会分裂、制造业空心化、盟友信任下降。 曾经的“希望”成了失望的标签。奥巴马并非吹灭美国灯火的人,但他确实是那个让光变暗的拐点。 这个国家从此不再是那个团结的美国,而是一个被理想和现实撕成两半的美国。奥巴马带来的改变确实深远,只是方向让人心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