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25日,2025外滩年会“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当前关于养老金体系的讨论需进一步厘清概念,以减少争议。
对于第一支柱,他表示,中国的第一支柱与经合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所定义的第一支柱概念上并不完全一致。我国的第一支柱并非简单的普惠性、兜底性支出。在待遇计发公式中,很大程度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挂钩,并设有上下限。前不久,领取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刚从15年延长至20年。这表明,第一支柱包含了很强的精算和贡献关联成分,其性质并非纯粹的第一支柱。“当然,中国自行定义三支柱体系并无不可,但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若口径不一,就容易产生概念混淆和误解。”
针对第二支柱的强制性设计,周小川持肯定态度,并以香港回归后推行的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为例,指出此类制度需高度重视资金来源。他强调,第一支柱覆盖面广,与当前提振消费的议题密切相关。若要通过提高养老金待遇刺激消费,必须直面“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提到,财政赤字并非万能解,中国的“部门负责制”下,社保与财政责任分属不同体系,需统筹考虑缴费率调整与预算约束的平衡。
关于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周小川回顾了二十年前关于农民养老问题的争议。他指出,当时有观点认为农民可通过承包地和宅基地实现自我保障,也有声音主张农民作为低收入群体,应实现国家保障与土地保障的双重覆盖。“坦白说,正是由于当时缺乏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下农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非常的低。”周小川称。
此外,周小川提醒“许多养老保障的讨论往往忽略了企业的利益和感受。”他指出,企业要追求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在社会保障供款方面负担过重,必然削弱其竞争力。因此,企业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主管部门反映,最终可能导致社保缴费率的下调。也有人指出,未来的出路之一在于显著延长退休年龄。但企业对此也有顾虑:高龄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可能不同,病假也可能更多,企业可能会不情愿,甚至设法规避。因此,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反应。
谈及人工智能的影响,周小川认为,AI很可能显著加大而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然而,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渠道和机制,将AI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
“这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且与企业考量密切相关。”周小川希望研究养老金的各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能对企业的感受和诉求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