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 8 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 1961 年法律,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 8 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 1961 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这一要求瞬间让苹果在印度的布局陷入被动,要知道富士康为配合搬迁,仅在卡纳塔克邦工厂就投入了 35 亿美元,招聘了超过 10 万名工人,本以为能享受印度政府承诺的 “十年税收优惠”,没想到旧法律成了拦路石。印度援引的《1961 年所得税法》第 9 条,经 2012 年修订后赋予税务部门极大解释权,简单说就是只要税务部门认定企业 “与印度存在业务关联”,就能将其全球营收纳入征税范围,这种模糊的界定让跨国企业防不胜防。早在 2007 年,沃达丰就因一笔海外并购交易被印度税务部门追溯征税 26 亿美元,这场官司打了整整 12 年,直到 2019 年印度最高法院才判定沃达丰胜诉,但期间被冻结的资金早已让企业元气大伤。苹果在印度的困境远不止于此,根据《印度电子制造业税务风险白皮书(2024)》数据,其在印工厂的合规成本占当地营收的 18%,是中国工厂的 3 倍多,而良品率长期徘徊在 65% 左右,比郑州工厂的 98% 低了一大截。更让人头疼的是申诉流程,按照印度规定,企业若对税款有异议,需先缴纳争议金额的 40% 作为保证金,这笔钱会被冻结至少 6 年,即便最终胜诉也难以获得利息补偿,苹果仅 2023 年就有近 8 亿美元资金被占用。富士康印度工厂曾在 2023 年遭遇三次大规模罢工,工人不仅要求涨薪 30%,还提出 “岗位世袭” 的不合理诉求,导致 iPhone 17 的生产计划延误了两个月,直接造成近 2 亿美元的损失。供应链方面更是暗藏危机,印度电子制造业协会 2024 年报告显示,苹果印度工厂 58% 的核心零部件依赖中国进口,小到芯片电阻,大到屏幕面板,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所谓的 “本土化生产” 实则只是低端组装。这种情况下,苹果不得不调整策略,将两条原计划迁往印度的高端产线调回郑州,中国工厂的全球产量占比从 62% 回升至 70%,而印度的产量则从 25% 骤降至 18%,原本的扩张计划彻底放缓。荣耀、OPPO 等国产厂商也嗅到了风险,荣耀果断暂停了在印度建设研发中心的计划,将 15 亿美元投资转向了越南,毕竟在一个规则不透明的市场中,稳定的经营环境远比短期成本优势更重要。印度本想通过这种方式扶持本土企业,却忽略了自身对全球供应链的高度依赖,没有了跨国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本土企业很难在高端电子制造领域实现突破,反而可能因信誉受损错失发展机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2024 年全球投资报告中特别提醒,政策稳定性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印度这种 “先优惠后征税” 的操作,正在逐渐消耗国际投资者的信任。制造业转移本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你觉得企业在布局海外市场时,该如何规避这类政策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