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当着一众欧盟领导人的面,马克龙撂下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这番话让各国高层琢磨:要不要跟着法国走? 德国那边心里顾虑最多。他们的汽车工厂、机械制造、还有各种绿色能源的产业都离不开中国供应的稀土材料,一旦供应断了,生产线说停就停,德国经济就会被拖下水。 而事情的源头还是欧洲对中国资源的高度依赖。看着中国把稀土出口的管理一步步收紧,欧洲心里的不安就越来越强。 国庆一过,中国那边的部门就接连出台规定,不只是把稀土本身卡住,还把相关的设备和工艺全都算上,连带域外管控的政策一起上马。 这项稀土政策直接敲到了欧洲人敏感的神经,几乎哪个行业都受波及,特别是想搞清洁能源和汽车转型的德国和法国压力最大。 针对这种局面,中国和欧盟之间也不是谁都死磕到底,更多是坐下来沟通一下想法。 中国早就跟欧方解释,调整出口政策主打的就是合法合规、保证国家和全球安全,而不是想让欧洲生产线瘫痪。而欧盟领导面对现实,也只能请求中国方面对欧洲企业的审批给点速度。 虽然桌面上大家各说各话,但欧洲私下都清楚,他们真正怕的不是中国一刀切,而是生产节奏乱套。 本来法国是拉着大家一起硬刚中国,可真到要不要按下反击法案的那一刻,大部分欧盟国家都变得谨慎。 反胁迫工具这个法子,一来启动太慢,二来影响面太广,启动之前还有得谈判,流程麻烦得很。要真开了这道口子,很可能两败俱伤。 欧盟现在这个处境可以说是很微妙,一方面不能离开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又要应对美国的各种施压和产业政策。 大家嘴上说得激烈,但心里其实都很清楚:搞大了,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而且欧洲各国利益错综复杂,很难指望他们在对华政策上拧成一股绳,很多国家干脆选择观望。 中欧双方都不想真到翻脸那个地步,中欧之间依赖关系已经成了连锁反应,稀土只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一旦稀土供应出事,从汽车、家电到新能源,整个欧洲制造业都会跟着闹心,从上游到下游动荡都逃不掉。 眼下,欧盟内部虽然有人喊得响,但大家实在没底气冲到底,反而是各种会议、谈判一场接一场。 这次风波也是中国在给外界亮一亮底牌,将“规则”摆到大家眼前。以前稀土管控多是默契操作,现在中国干脆明确起来,谁都得按规矩来。 而欧洲这边的企业家比政客还要现实,只关心能不能按时拿到货,别影响订单而已。 现在的欧盟在大国博弈里左右为难。马克龙这种强硬表态,更多还是考虑自己的国内政治,真到贸易对抗这步谁都不想先迈出去。 眼下中欧关系既有矛盾也有互补,更容易谈下来的是彼此让步,而不是把关系彻底闹僵。现在,谁主动撕破脸,吃亏的往往就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