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要是继续被这样消耗,会不会真的亡国?老实说,就算全世界只剩下中美俄这三个国家,其他国家全没了,这三个也不会轻易垮,除非自己内部彻底乱了,就算有一天俄罗斯顶不住了,还能把远东地区交给咱们,立马就能和中国抱团取暖。 这座桥预计明年通车,建成后车辆能昼夜往返,俄罗斯的木材、矿石和能源会通过它直达中国,而中国的机电设备和产品也能向北输出。 这不是临时的救急,而是俄罗斯为东方布局的一步大棋。普京几个月前在北京签下三十多项合作文件,从能源到交通,再到北极航道,每一项都在为俄罗斯留下回旋的空间。 从陆地桥梁到北极航线,再到图们江出海口,一张新的东方贸易网正在被织起。 西方的封锁曾让俄罗斯吃尽苦头,但这些压力反而逼得它彻底转向亚洲。制裁没能让它垮,倒是加快了它东移的脚步。 中国需要资源,俄罗斯需要市场,两国正好各取所需。黑瞎子岛上的施工声,对外界来说或许平常,但对俄罗斯而言,那代表的是一种喘息的机会。 此时前线并不平静。俄军的推进速度比年初慢了许多,顿涅茨克、哈尔科夫方向依旧是主要的拉锯战区。 外界看着他们每日推进的面积在变小,就以为力量在衰退。但俄罗斯并不是走到力竭,它选择了另一种打法。 那种看似沉闷的战术背后,是精密的计算。他们用无人机取代密集的步兵,用高精度炸弹代替大规模突击。 战场上,无人机像巡逻的苍鹰,时刻捕捉乌军的踪影。滑翔炸弹从天而降,把乌军深挖的地下阵地一一摧毁。高超音速导弹击中雷达系统,让对方的眼睛瞬间失灵。 前线每一次打击,都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持。而在俄罗斯境内,军工厂彻夜灯火通明,生产线不停地转。 能撑起这一切的,是能源贸易带来的资金。制裁后,俄罗斯的油轮开始南下东行,从欧洲海岸改向亚洲港口。 到2025年夏天,每天仍有数百万桶石油被送往东方市场,虽然利润少了一些,但换来了经济的稳定。石油的钱让军费得以持续,让战争的机器继续运转。 在莫斯科,普京几乎每天都在开会,查看前线数据,调整部署。他的执政时间已经超过了前任记录,说明他依然掌控局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和欧洲的援助正在变慢,国会争吵不休,民意也开始疲倦。很多人发现,制裁让他们自己也不好过。 俄罗斯把远东的建设当作长期的储备,不仅是经济的后手,更是战略的底牌。当外界都关注它能否挺过战争时,它早已在为未来准备退路。 有人说,如果有一天俄罗斯真的被逼到极限,它或许会把远东的开放推得更快,进一步依靠东方市场来稳住自己。 战争或许会很久才能结束,但从黑瞎子岛的施工声,到前线稳步推进的节奏,可以看出俄罗斯并没有要倒下的迹象。 西线仍在燃烧,东方却在建设,这种反差正是如今的俄罗斯。它靠能源维持经济,用工业支撑战线,再凭外交把自身紧紧绑在东方。 即使未来难以预测,但俄罗斯用行动证明生存的出路,早已不只在战场上,也在那条正逐渐成形的东方通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