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德国外长妄议台海问题后,访华行程临时取消,德国企业家傻眼了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可能体会了一次什么叫自作自受。当地时间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瓦德富尔原定26日的访华行程突然取消,给出的理由是“无法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议”。 事发前,瓦德富尔刚刚在公开场合对台海局势发表评论,声称“反对台海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举动”,并将德国立场与所谓的“国际社会共识”挂钩。 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引发中国舆论的强烈不满。中国外交部随后也做出回应,重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插手。 这是中方一贯立场,态度明确,毫不含糊。此时此刻,瓦德富尔突击谈“台海”,无异于在即将登机前扔出一颗“言语炸弹”,结果行程被取消,多少有点“自作自受”的意味。 在中德关系中,经济合作一直是主轴。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庞大,从制造业到汽车工业,再到高新技术,德国企业几乎无处不在。 一场原本可能增强双方互信的访问,被外长的一席话搅黄,德国企业界自然是措手不及。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外交上的“踩雷式失误”,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措手不及的打击。 很多企业家原本寄望此次访问能够推动更多具体合作。例如,绿色转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议题早已准备妥当。 一些企业甚至已经安排好在中国的对接会谈,结果外长一句不合时宜的表态,不但闹得中方不快,还直接导致整个行程泡汤。 在重视务实合作的中国眼中,对方若连基本的政治敏感性都拿捏不住,那合作的信任基础也就无从谈起。 瓦德富尔的言论和随之而来的访问取消,是德国外交在对华政策上一次典型的“自我打脸”。 中国始终欢迎各国政要来访,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尤其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空间。 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引擎,本应比谁都清楚,稳定的中德关系对其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如果连最基本的外交分寸都不能把握,那再多的合作协议,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当前,中欧之间正在就多个重大议题进行磋商,包括中欧投资协定、绿色合作机制等。德国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其外交动向自然具有风向标意义。 瓦德富尔此举,不仅影响中德关系,也可能对中欧整体互动造成负面影响。从中方的反应来看,这次取消访问并非出于技术原因,而是一次清晰的信号传递:在原则问题上,中国不会退让半步。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还在于它再次提醒外界,台海问题不是外交谈资,而是中国主权的核心红线。 任何妄议台海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会被中国视为挑衅。德国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深受分裂之苦的国家,本应更加理解中国对统一的坚定立场。 倘若连这种最基本的同理心都缺失,那就很难指望在未来的合作中达成真正的互信。 总的来看,此次德国外长访华行程的取消,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小插曲,更是德国在对华政策上一次值得反思的教训。 在当今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德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但前提是双方都要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素材来源:德国外长访华行程推迟,德方表示遗憾 2025-10-25 07:50·京报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