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再次重申,“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并推出十条措施,意在缓解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减轻心理负担,鼓励每周设置“无作业日”,严控考试频次,合理设置难度,保护学生自尊心,减少攀比与歧视。初衷是好的,政策是暖的,但现实却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政策与现实的鸿沟 政策理想很丰满,但选拔机制未变,现实依然骨感。中考“指标到校”依然以学业表现为核心筛选标准,某省会城市教育局内部数据显示,2023年优质高中分配至各初中的指标,80%仍参考模考成绩的校际比对。校内减负与校外加码并行,上海家长王婷在取消月考排名后,不得不通过第三方教育机构获取“学业水平评估报告”,单次测评费用高达2000元。学校不排名,家长只能花更多钱买信息。 “剧场效应”下的教育军备竞赛 政策要求科学作息、保障睡眠,但“剧场效应”让家长不敢放松。深圳某初中推行“21:30睡眠令”,但家长私下组建“熬夜打卡群”,凌晨刷题的学生比比皆是。教育部2022年体质健康监测显示,一线城市初中生平均睡眠时间仅6.82小时,离政策要求的9小时差距显著。南京某培训机构甚至推出“政策合规辅导套餐”,将学科培训伪装成“思维拓展活动”,报名人数两周内突破3000人。 留守儿童与特殊群体的困境 在湖北某县中学,92%的留守儿童家长坚信“成绩是唯一出路”。校长张建国坦言:“文件要求减轻心理压力,但我们的孩子正指望着考试改变命运。”这些学生面临双重困境:既需要考试实现阶层跨越,又因心理健康资源匮乏难以应对竞争压力。中西部乡镇学校平均每800名学生才配备1名心理教师,当城市家庭讨论“无作业日”时,这些孩子还在为获得基础教育资源挣扎。 层层传导的压力链 压力是层层传导的,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成绩给学校排名,学校给老师排名,老师给学生排名。在一些地方,无论是学校的基建经费、干部升迁,还是老师绩效发放、职称评定,均与考试成绩深度捆绑。这些都加剧了考试密度,把所有压力传给了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每天起最早的,除了环卫工就是中小学生;每天睡最晚的,除了上夜班的还是中小学生。 无奈的结语 政策是暖的,但现实是冷的;初衷是善的,但路径是难的。当考试仍是指挥棒,当选拔机制未根本改变,当“剧场效应”让家长不敢停步,当特殊群体仍挣扎在生存线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无奈,不是一纸文件就能抚平。 或许,只有当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当评价体系真正多元,当资源分配真正均衡,那时,孩子们才能不再被分数和排名压弯了腰。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但愿,这把火,能照亮每个孩子,而不是灼伤他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