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结果恒河三角

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结果恒河三角洲是孟加拉国的! 要说起为什么横河没有航运能力,怕是大家心里面都有自己的看法,其实还真就如同你们想象的那样。 非洲的尼日尔河至今没摆脱航运困境,殖民时期法国为方便掠夺资源,在河上修满矮桥,独立后流经的10个国家又因水资源分配吵得不可开交,如今航运量连潜在能力的15%都不到。 巧的是,南亚的恒河也深陷同样的泥潭——明明有贯穿平原的河道、滋养数亿人的水量,却连千吨级货轮都载不动,水面上只有小木船在浅滩间慢慢挪动。 这两条大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水不够”,而是历史与现实织成的网,把航运路牢牢困住。 把时间拉回19世纪的印度,恒河航运的“悲剧”从那时就已注定。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急需把印度的黄麻、茶叶运到沿海港口,一开始用恒河运河,后来发现铁路更可控——铁路能直连种植园和港口,不受季节水位影响。 为了让铁路彻底垄断运输,英国开始在恒河上密集修桥,阿拉哈巴德到巴特那不到500公里的河道,竟修了420座,其中350座的桥洞高度不足7米,千吨级货轮根本没法通过。 同时还修了12条灌溉运河从恒河抽水,却不建补水设施,导致旱季水量骤减70%,很多河段水深只剩1.2米,300吨的驳船都容易陷在泥沙里。 这种“只堵不疏”的操作,给恒河航运埋下了永久隐患。 1947年的印巴分治,更是给恒河航运判了“死刑”。 英国殖民官员按宗教划边界,随手把恒河砍成两段:上游1800多公里归印度,下游6.5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和出海口,却划给了当时的东巴基斯坦(现在的孟加拉国)。 印度后来花1200亿卢比搞“国家水道1号”工程,清理了哈尔迪亚港到瓦拉纳西的航道,结果发现货轮想出海,还得经过孟加拉国的水域。 可两国从1975年到2023年谈了23次水资源分配,只在2011年签过一份10年临时协议,到期后又吵了起来,航运合作连影子都没有。 更无奈的是,就算航道通了,从孟加拉湾出海也不划算,到马六甲海峡比上海港远1200多公里,运费根本没竞争力。 印度自己的治理问题,更是让恒河航运雪上加霜。 2023年印度交通部门拿出1.8万亿卢比预算,可分给内河航运的只有144亿卢比,连日常清理河道泥沙的钱都不够,更别说建现代化的船闸和港口。 行政效率也拖后腿,恒河流经11个邦,要把一批布料从德里运到加尔各答,得办“内河通航许可证”“跨邦运输备案”等13项手续,光审批就得等25天。 德里有家纺织厂算过账,走恒河运费是比公路低15%,但货物多压20天的资金成本,比省下的运费还多,最后只能放弃水运。 恒河特殊的“身份”,也成了航运发展的拦路虎。 在印度教里,它是“甘伽女神”,沿岸2500多个地方都是宗教圣地,每天几十万人来这里沐浴、撒骨灰。 2019年政府想在瓦拉纳西建个货运码头,宗教团体立马组织抗议,说“码头会污染圣河,亵渎神灵”,闹了3个月,项目只能不了了之。 就算政府搞“清洁恒河”计划,投的2000多亿卢比也大多用来清花瓣、骨灰盒碎片,只有2.3%花在航运设施上,等于没给航运留活路。 污染更是把恒河航运逼进了死循环。 沿岸520多家纺织厂、化工厂,直接把废水排进河里,有些河段的化学需氧量超标50倍,河水跟强酸似的。 船在里面开,船体钢板一年就锈得不成样,腐蚀速度是长江的3倍,发动机寿命也短了40%。 维护成本一涨,运费自然降不下来——恒河航运的单位运费比公路高470%,比铁路高230%。 没哪家企业愿意当冤大头,最后就成了“没人用→没钱修设施→更没人用”的恶性循环。 如今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码头,还能看到货主站在岸边叹气。 他们的棉纱本想走水运到加尔各答,可找遍港口,只有载重50吨的小木船愿意接单。 船夫指着河道里露出的沙洲说:“往前开30公里水深就不到1.5米,船进去就出不来。” 印度偶尔还会提发展恒河航运,但改造矮桥要500多亿美元,和孟加拉国谈合作得先解决水资源问题,打破宗教限制更是难上加难。 短期内,恒河恐怕还只能是信徒眼里的“圣河”,货轮想在上面跑起来,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