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价格“雪崩”:从炒到千元一粒到半价甩卖,老字号中药怎么了? 双十一的电商硝烟里,曾和飞天茅台并肩的“药中茅台”片仔癀,正上演着一场戏剧性的“退烧”。打开京东、美团等平台,3g装的片仔癀锭剂售价低至593.75元/粒,比760元的官方指导价直接倒挂超21%;转头看线下药店,济南多家连锁药房的店长直言:“去年还能卖800多一粒,现在打折都少人问,一个月也卖不了几颗。” 谁能想到,四年前的2021年,这款“福建三宝”还处在“一粒难求”的狂热中——二级市场报价破千元,黄牛蹲守药店加价收,药房不得不搞限购,市值一度冲过3000亿元。支撑这份狂热的,是它百年配方里的天然麝香、牛黄等稀缺原料,这些不仅让它稳坐高端中药市场,更被炒出了“药品+投资品”的双重身份。 回溯涨价轨迹,片仔癀的“提价史”更像一部“神话剧本”:2004到2020年,19次提价把单价从325元抬到590元;2023年5月,哪怕市场已显疲态,仍逆势涨到760元,创下二十年最大涨幅。那时的它,肝病用药板块毛利率常年超81%,赚钱能力不输白酒巨头,谁也没料到,短短两年就跌入“价量齐跌”的泥潭。 2025年三季报的出炉,彻底撕下了“高增长”的面具:前三季度营收74.42亿元,同比降11.93%;净利润21.29亿元,同比跌20.74%,这是片仔癀史上最差的季度表现。核心业务全线崩塌,肝病用药收入38.8亿元,同比少了9.41%;心脑血管用药更惨,收入仅9343.57万元,同比暴跌65.2%。更棘手的是,营收在降,成本却在涨——医药制造业务成本同比增6.81%,毛利率直接缩水7.51个百分点,存货堆到61.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了34.9%。 这场“失速”早有伏笔。成本端,天然牛黄的价格像坐了火箭,2023年1月还是65万元/公斤,一路飙到165万元/公斤的峰值,即便2025年10月回落至140万元/公斤,依旧狠狠挤压着利润。定价上更是踩了“昏招”:2023年市场转冷时强行提价,本想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结果直接浇灭了终端需求,陷入“提价丢销量、降价损毛利”的死循环。 说到底,片仔癀的困境,是整个高端中药行业的缩影。长期以来,稀缺原料撑起的“收藏价值”,让它的消费属性盖过了药用属性——大家买它不是为了治病,更多是为了送礼、保值,这就注定它会跟着经济周期“坐过山车”。一旦市场热度退潮,临床疗效数据不足的短板就暴露无遗,没了“投资光环”,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现在的价格倒挂、业绩滑坡,对片仔癀未必是坏事。这或许是个契机,让这家老字号从“炒货逻辑”里清醒过来:少琢磨怎么提价保值,多花心思在临床价值上;别再依赖单一稀缺原料,赶紧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毕竟,中药的根在“治病救人”,不是当“炒作标的”。片仔癀能不能走出低谷,或许就看它能不能真正回归药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