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圳并购重组三年行动方案剑指“20万亿元市值”

华夏时报记者胡梦然深圳报道

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形成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并购重组市场量质齐升,累计完成并购项目超200单、交易总额超1000亿元,落地一批行业示范案例。

“20万亿”总市值、“200单”并购、“20家千亿级”企业三大量化目标指向哪些重点产业?

《行动方案》指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上下游“强链补链”并购,可收购优质未盈利技术资产;鼓励合成生物、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通过并购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

聚焦“新质生产力”

具体来看,此次深圳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聚焦新质生产力开展并购重组;建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标的项目库;丰富拓展并购重组融资渠道;构建支持并购重组的耐心资本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并购重组;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打通境内外并购资源;搭建一流并购重组服务平台;优化并购重组市场服务生态;加强对并购重组活动的风险防控;强化并购重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大量化目标体现了深圳推动产业升级的决心。机遇显著,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在科技创新领域积累深厚,通过并购可快速补强技术短板。

总体来看,《方案》明确产业升级并购逻辑,突出并购重组“向新性”。聚焦“20+8”产业实施分类引导: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上下游并购,收购未盈利优质资产以强链补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鼓励未来产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与技术突破。支持民企、国企并购转型路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收购优质资产或作为并购标的参与并购重组,提升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标的估值包容度,加快国资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

根据深圳证监局统计,从“并购六条”出台至今年6月,深圳上市公司公布的并购重组预案215笔;其中160笔披露了交易金额,规模累计突破450亿元。从实施主体到交易策略均呈现多元格局: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同业整合也有跨链协同,且均紧密围绕公司主营业务与核心战略展开。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若方案顺利落地,到2027年深圳产业与资本市场将呈现三大变化:一是产业格局更聚焦“新质生产力”,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通过并购淘汰低效产能,催生更多千亿级生态型领军企业;二是资本市场生态更具韧性,并购重组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整合,推动形成“技术-资本-产业”闭环,提升上市公司全球竞争力;三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深港协同推动规则对接,使深圳逐步成为亚太地区并购交易枢纽,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落户。

张新原预测,在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到2027年,深圳的产业与资本图景将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层面将形成“链主+专精特新”的矩阵式发展布局,在资本层面将构筑起“并购基金+产业资本+政策性金融”的多层次赋能体系。

破解并购融资难题

为破解并购重组的资金瓶颈这一核心堵点,《行动方案》指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综合运用现金、股份、定向可转债、科创债券等方式实施并购重组,用好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配套募集资金储架发行等机制。鼓励银行机构通过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对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给予信贷支持。探索开展非居民并购贷款、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创新试点。发挥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增信功能,为并购重组及后续运营提供担保增信服务。支持保险机构通过共保体、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等形式,为并购重组企业运行提供综合性保险解决方案。对企业运用并购重组贷款、债券融资等方式募集资金的,鼓励有条件的区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企业贴息补助等政策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着力构建“耐心资本”体系。《行动方案》提出,将引导“20+8”产业基金积极参与优质并购项目,支持天使母基金、种子基金参与并购标的培育,鼓励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为项目提供接续型融资,形成“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稳妥支持各类耐心资本及境外投资者通过战略投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方式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薪火私募投资基金总经理翟丹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构建“耐心资本”体系是激活并购市场的核心。除了政策激励,可以建立市场化评价机制,对长期资本的投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资金投向优质项目。提高并购重组市场的信息披露水平,增强投资者信心。并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提升并购重组的专业性和成功率,保障长期资本的稳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