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当初为了把苹果从中国挖过去,印度那叫一个热情,又是送补贴又是给政策,2025 年初刚扔出 2300 亿卢比的补贴,没多久又追加 27 亿美元激励,专门给苹果和它的供应商降关税、补成本,嘴甜得像抹了蜜,就差把 “求你来了” 写在脸上。 苹果也是实在,真就把 8 条核心产线从中国搬了过去,富士康、塔塔跟着砸了 50 多亿美元在印度建了五家工厂,辛辛苦苦好几年,把印度造的 iPhone 占全球的比例从 6% 一路拉到 25%,连 iPhone 17 全系都能在印度首发了。 2025 年上半年印度产的 iPhone 出口额更是占到当地智能手机出口的 75%,可以说苹果是真心实意帮印度搞制造业。 结果呢?产能刚起来,印度立马变脸,从箱子底翻出 1961 年的《所得税法》,这都过期半个多世纪的老古董,居然成了收割的利器。 按这法律里的 “业务关联” 条款,就因为苹果把自己买的高端生产设备交给代工厂用,哪怕设备所有权还在苹果手里,印度就说苹果 “对工厂有实际控制权”,得按全球利润缴税。 苹果 2024 财年全球营收 3830 亿美元,印度市场占比还不到 2%,却要按全球盘子算税,一张 10 亿美元的税单直接拍在桌上,这不明摆着抢钱吗? 更缺德的是这套路印度早就用过,2017 年 F1 赛事因为在印度举办期间控制赛道,就被印度按这条款征了税,现在直接照搬过来套苹果身上。 而且这不是第一次坑苹果了,2022 年给了 4.8 亿美元补贴,转年就开 6.2 亿美元的税单,正好把补贴吃回去还得倒贴,真是把 “卸磨杀驴” 玩得明明白白。 有人可能会问,印度为啥敢这么干?还不是觉得拿捏住苹果了,看着 50 多亿美元的工厂、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产能都在自己地盘上,料定苹果不敢轻易走。 可他们忘了,自己财政早揭不开锅了,2025 年财政赤字飙到 GDP 的 7.3%,印巴冲突后外资天天抛售国债,卢比跌得一塌糊涂,手里没钱就盯着苹果这块肥肉下手,哪管什么诚信不诚信。 其实苹果哪儿是第一个倒霉的,在印度栽跟头的外企多了去了。小米 2022 年被印度执法局冻结 48 亿资产,就因为给高通付的专利费被定性为 “避税”。 沃达丰更冤,10 年前的一笔收购被翻旧账,要追缴 26 亿美元税款,就算赢了国际仲裁,印度一句 “国家主权高于一切” 就不认账;亚马逊花 65 亿美元收购零售企业,结果印度突然改规矩,交易直接被判无效,钱打了水漂;福特砸了 200 亿卢比最后也只能黯然退场。 这些事都说明,印度的法律根本不是保护伞,就是随时能勒紧的紧箍咒,《所得税法》第 9 条还赋予政府追溯征税权,今天合规明天改个政策就违法,谁能顶得住? 现在苹果算是彻底被架在火上烤,不缴税吧,印度工厂可能直接停摆;缴税吧,这 10 亿美元相当于白干好几年,更怕开了头以后还有无数个 “10 亿” 在等着。 想撤也撤不了,50 多亿美元的厂子搬不走,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产能不是说转就能转的。没办法只能天天派高管去游说,可印度态度硬得很,说改法会削弱征税主权,死活不松口。 最讽刺的是,印度一边割苹果韭菜,一边还想当 “世界工厂”,可自己的底子根本撑不起来。印度工厂的零件 58% 都得从中国运,光关税就交了 8.3 亿,利润率才 4.2%,连中国工厂的一半都不到。 这波操作一出,苹果直接把 iPhone 17 Pro 的产线迁回了郑州,印度产手机占比从 25% 跌到 18%,中国反而升到 62%。现在荣耀、OPPO 也被印度盯上了,理由还是 “按全球营收征税”,估计这些企业也得掂量掂量,谁敢再往这坑里跳。 说白了,印度这就是短视的 “韭菜思维”,以为把企业骗进来就能为所欲为,却忘了做生意最讲究诚信。 当初求着人家来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转头就用六十年前的老法律抢钱,这样下去谁还敢来投资?苹果这波亏吃得实在冤枉,但也给所有想往印度去的企业提了个醒:那儿的 “低成本” 背后,藏着能吞掉本金的税务陷阱,这韭菜可不好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