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玉石泛滥成灾,为什么玉石只有在国内才值钱? 在美国“翡翠城”的矿区,邦斯家

美国玉石泛滥成灾,为什么玉石只有在国内才值钱? 在美国“翡翠城”的矿区,邦斯家族的线割机突然绷断,机器的巨响让在场的人都愣了神。 他们正在切割一块刚挖到的玉石,只差20公分就能看到内部品相。 最终靠挖掘机掰开原石,强光手电下露出的绿芒,让家族成员松了口气,这块40吨重的玉石,成了他们接下来的“希望”。 几天后,中国买家王哥和合伙人乘直升机抵达矿区,围着这块玉石反复查看,用清水冲洗石面、用手电照射纹理。 邦斯家族报出600万元的价格,经过几轮议价,最终以500万元成交。 这些原石会被运回国,经过切割、雕刻,变成售价更高的饰品或摆件,而在美国,这样的玉石大多只能堆在矿场,甚至被填埋。 犹他州的矿场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每年要花不少钱请人处理卖不出去的玉石,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加州、犹他州的矿场每年产出超500吨玉石,本地年销量却连1%都不到。 可在中国苏州的玉雕工坊里,一块从美国进口的原石,经师傅数月雕琢后,能被藏家以800万元买下——这位藏家还曾花200万元在香港竞拍原石,只为给女儿做传家宝。 同样的玉石,为何命运如此不同? 先看文化认知的差异。 中国玉文化已传承数千年,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玉琮,早把玉石与权力、神性绑定。 商周时期,玉器是礼制的一部分,不同等级的人用玉有严格规定。 这种文化融入生活:孩子满月有玉锁保平安,新人结婚有玉坠定情,家庭收藏玉雕传家。 可美国没有这样的根基,作为移民国家,主流珠宝审美偏向钻石、红蓝宝石这类闪耀宝石,觉得玉石油乎乎、不透光,没意义也不好看,自然没人愿意买。 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产业模式。 中国玉石产业形成完整链条:新疆玉龙喀什河有采玉人找籽料,苏州、扬州有师傅精雕细琢,广州华林玉器市场和直播间负责销售,每个环节都在增值。 美国却只停在“挖石头”阶段,连切割机器都要从中国进口,挖出来的玉石不加工就直接售卖,缺乏增值环节。 中国人看重玉石天然皮色和纹理,切割破坏了灵气,最后这些玉石只能每吨几千元低价甩卖。 这也证明,没有文化认同,再努力也难让玉石值钱。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南美洲天河石上:在原产地,它只是便宜的普通矿石。 到中国后,因颜色清新契合“小众宝石”需求,加上商家赋予的“幸运”意义,价格直接翻倍,和玉石的境遇一模一样。 供需关系也加剧了这种差异。 中国优质玉石储量有限,和田玉羊脂白玉、翡翠帝王绿越挖越少,想买的人却很多,供不应求推高价格。 还有人把玉石当投资品,大量收购优质玉料,进一步抬升价格。 美国玉石则是储量多但品质差,颜色杂、杂质多,达不到中国高端市场标准,产量再大也卖不上价。 更关键的是,玉石没法像黄金、钻石那样全球流通。 黄金、钻石有统一的纯度、切工标准,而玉石的价值全靠特定文化的情感支撑,离开中国的文化语境,它就只是块普通石头。 美国若想让本土玉石值钱,得先培育文化认同、改变审美,再建加工销售产业链,这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最后要说的是,买玉别只盯着价格,更要关注它承载的情感。 玉石的核心价值是寄托情感,不是跟风投资,只有在能力范围内理性消费,才能真正感受到玉文化的乐趣。 毕竟,玉石本身只是块矿石,值钱与否,全看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