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

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鲜花也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画的祝寿字画...... 北京西城区那套60平米老房的书房墙上,新添了几幅字画,红章落款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九三学社。 95岁的许鹿希站在字画前,目光从墨迹移到旁边邓稼先的荣誉证书上,轻轻叹了口气。 这是她2023年生日唯一的礼物,没有寿宴喧哗,没有鲜花簇拥,甚至若不是侄子送来,她早忘了这个属于自己的日子。 她抬手拂过画轴边缘,指尖的触感让她想起1953年结婚时,邓稼先送她的那本精装诗集,封面也是这样细腻的纸张。 书桌角落的搪瓷杯,杯身字迹模糊,杯底结着浅褐色茶渍,正冒着淡淡的热气。 许鹿希端起杯子,手腕微微发颤——这个杯子跟着邓稼先几十年,从中关村小平房到罗布泊戈壁滩,他总用它泡龙井茶。 1986年丈夫走后,她每天都会往杯里倒热水,仿佛他只是暂时出门,回来还能喝上一口温热的茶。 杯沿被摩挲得光滑,就像他们33年婚姻里,那些聚少离多却从未褪色的牵挂。 书架最下层的铁盒里,泛黄的草稿纸叠得整齐,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还有算盘珠子压过的浅痕。 打开铁盒,许鹿希的手指停在一张改得密密麻麻的纸上。 这是邓稼先生前算核数据的手稿,1979年核弹哑火事故后,他在戈壁滩板房里通宵演算,就是用这些草稿纸和算盘,算出了关键参数。 她想起1964年10月,广播里说原子弹爆炸成功时,自己正在给学生上课,眼泪瞬间涌出来,那时她还不知道,丈夫为了这份成功,曾冒着辐射危险冲进事故现场。 客厅的布艺沙发,棕褐色灯芯绒面料磨出了经纬线,坐上去还能感受到弹簧的轻微凹陷。 这是杨振宁送的沙发,2003年他回国时,就坐在这上面感慨“稼先要是看到高铁航母,该多高兴”。 许鹿希记得那天,她从五斗柜里取出这个铁盒,给杨振宁看邓稼的草稿纸,两人都红了眼眶。 沙发扶手的磨损处,是她这些年独自坐着看报纸的痕迹,每次看到国家科技新成就,她都会对着沙发轻声说,就像在跟丈夫和老友分享。 阳台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门框上还留着淡淡的铅笔印记,是当年孩子们量身高的痕迹。 侄子几次想把门修好,都被许鹿希拦住:“你姑父在的时候就这样,不用改。” 1958年邓稼先离家后,她就是从这扇门进出,每天天不亮骑车送孩子去幼儿园,傍晚又匆匆赶回来备课。 三年自然灾害时,她在门后挂了个布口袋,把省下来的细粮偷偷装进去,留给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自己啃着窝头喝稀粥,却从没耽误过医学院的一节课。 五斗柜的抽屉里,放着一本1996年出版的《邓稼先文集》,扉页有许鹿希的亲笔批注:“1994.8.21校毕,误植三处已更正。” 摸着书脊,许鹿希想起整理文稿的那五年。 1986年丈夫走后,她看着满屋子的手稿犯了难,自己是学医的,对核物理一窍不通。 可她还是托人买英文专著,从基础概念学起,像学生一样做笔记,遇到不懂的就去问邓稼先的老同事。 书里每一处批注,都是她对丈夫最深的思念,也是对那段隐姓埋名岁月的最好纪念。 卧室的衣柜里,藏蓝色中山装叠得整齐,肘部打着同色系补丁,领口别着“两弹元勋”金质奖章。 这是邓稼先1985年参加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穿的礼服,也是他最后一次正式穿上的衣服。 许鹿希每年清明都会拿出来晾晒,衣兜里总揣着半包大前门香烟——那是他生前最爱抽的牌子。 窗台上的波斯菊,开得正艳,花瓣像极了戈壁滩上的云彩。 这是邓稼先生前最喜欢的花,他说在罗布泊看到这种花,就想起北京的家。 许鹿希每天清晨都会浇水,一边浇一边念叨:“你爸说这花像戈壁滩的云彩。” 如今的许鹿希,行动虽不便,却每天坚持读报纸,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学生视频。 她的生活简单到近乎朴素,却在这些老物件里,藏着对丈夫的思念,对事业的坚守,对国家的牵挂。 就像“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妻子李佩,丈夫牺牲后独自整理遗作,坚守讲台,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把家国情怀刻进岁月里。 这些老物件见证的,不仅是一段爱情,更是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值得被永远铭记。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