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真被我猜中了!美国突然宣布11月1日就要到了,美国打算对中国卡车和零件加25%

果真被我猜中了!

美国突然宣布

11月1日就要到了,美国打算对中国卡车和零件加25%的税,客车加10%,签证也 tighter 了,几千个学生的签证被取消,这些都不是传闻,是美国政府自己公布的,离政策生效只剩8天,大家开始算这笔账。

 

这波操作可不是空穴来风。你得把它放到美国今年以来对华关税战的大背景里看。早在今年4月,美国就已经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了10%的关税作为“基准”。

 

到了5月份,双方在日内瓦谈了一轮,气氛一度缓和,美方取消了当时共计91%的加征关税,还把另一部分34%的关税暂停了90天。

 

可这短暂的停火没撑多久,风向又变了。进入10月,美方直接放出更狠的话,宣布从11月1日起,要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0%的额外关税。

 

这么一看,眼下针对卡客车和零件的这些新税率,更像是这场大规模关税战里的一个“专项打击”。

 

美国为啥非要盯着汽车行业,特别是商用车和零部件加码。明面上的理由无非还是老一套,什么保护美国产业、解决贸易逆差。

 

但掰开来看,背后的算盘要复杂得多。特朗普政府一直把“制造业回流”当口号喊,迎合的是其国内的特定选民群体。而且,美国财政赤字吓人,2024年都冲到1.83万亿美元了,加征关税也能给国库弄点钱,顺便掩盖自家财政的窟窿。

 

更深一层想,这还是想掐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势头,维护自家的科技和产业霸权。重型卡车、客车这些可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背后连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和供应链。打击这些,美国或许觉得能拖慢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的步伐。

 

消息一出,市场最先抖三抖。虽然25%的汽车关税4月初就已经确认了,但靴子真正落地前,恐慌是免不了的。一些国际大牌已经坐不住了。像捷豹路虎,立马宣布从4月7日起暂停对美国出口汽车一个月,先观察风向。

 

大众、保时捷、奥迪这些德国车企也在盘算着涨价,把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甚至奔驰都在考虑要不要把入门级车型从美国市场撤掉,觉得无利可图了。

 

美国自家的车企也喊疼。通用汽车算了笔账,这么搞下来,在美国销售的新车成本怕是要增加5000美元以上。

 

福特更直接,说这简直是在“重创”美国汽车业。要知道,2024年在美国卖的汽车里,差不多一半是进口的,就算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车,里面也塞了大量来自海外特别是北美的零部件。这一加税,简直是搅动了整个池子的水。

 

不过,对中国整车出口的直接影响,眼下看反倒有限。为啥这么说呢。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车企直接往美国卖整车的路基本上就被堵死了,数量少得可怜。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总量才1.25万辆左右,只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0.3%。到了2024年,美国压根没进中国整车出口前十名的名单。

 

2024年全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总共也就11.6万辆,在中国汽车总出口量里只占1.81%。所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才说,这对中国自主品牌整车出口压力不大,因为本来在美国市场就几乎没啥存在感。

 

真正的压力点,恐怕在汽车零部件上。这块儿可不像整车那么轻松。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点出了关键,虽然中国零部件企业早有心理准备,但影响还是会有。

 

华泰证券整理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到100.8亿美元的高点,之后有所回落,但2024年1到11月也有83.3亿美元,占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的比例大概10.6%,同时占中国汽车零部件总出口额的15.7%。

 

这说明美国市场对中国零部件企业来说,依然是个不容忽视的大主顾。25%的关税大棒砸下来,肯定会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美国进口商可能会被迫寻找替代供应商,或者要求中国企业共同分担成本,这直接挤压的就是利润空间。

 

但中国企业也不是待宰的羔羊。他们早就开始布局全球产能来应对这种风险。比如道通科技,面对越南产品可能被加征“对等关税”的风险,立刻启动应对方案,计划在墨西哥设新厂,利用低关税区域来保障对美国的供应。

 

瑞可达则更乐观,觉得这反而有利于其海外工厂本地化生产和销售,能就近服务客户。万通智控的一些产品因为主要在海外基地生产,所以感觉暂时不受影响。这种灵活的全球化运营能力,成了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重要的“防弹衣”。

 

再把视线拉回美国国内。加税这把火,最终很可能会烧到美国消费者和自己企业的身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说得挺明白,汽车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靠的是全球资源最优配置。

 

美国这么单方面加税,违背世贸规则,搅乱正常贸易秩序,肯定会冲击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结果就是,汽车价格普遍上涨,最终买单的还是包括美国消费者在内的全球买家,给全球经济复苏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