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宣布了从11月1日起,对进口巴士加征10%的关税。美国卡车巴士关税新政,将“

美国宣布了

从11月1日起,对进口巴士加征10%的关税。美国卡车巴士关税新政,将“双重标准”演绎得淋漓尽致:对巴士加税施压企业,对卡车豁免搞差别对待,号称保护本土,实则让本土企业成本上涨、消费者为此来埋单

 

美国官方嘴上讲着要保护本土产业,可实际情况是,这波操作下来,本土企业的成本先涨了一截,最后埋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先说说为啥这政策透着不对劲。美国本土巴士制造行业早就不是完整产业链了,很多关键零部件,像发动机里的核心组件、电控系统,还有车身轻量化材料,大多得从国外进口。

 

现在对进口巴士加税,看起来是拦着外国成品巴士进来,可本土车企要造巴士,绕不开那些进口零件。之前没加税的时候,本土车企采购零件成本还能控制,现在关税一叠加,零件供应商要么自己扛成本,要么就把涨价的部分转给车企。

 

密歇根州有家叫“蓝鸟”的巴士制造商,专门做学校巴士,他们采购的柴油发动机有三成来自德国和日本。按新关税算,每台发动机成本要多花1200美元,一辆巴士装两台,光发动机这块成本就涨了2400美元。

 

车企总不能自己消化所有涨价,最后还得把成本加到售价里。之前一辆普通学校巴士售价大概8万美元,新政实施后,经销商已经通知学校,价格要涨到8万3千美元以上。

 

公立学校的预算大多来自税收,巴士涨价了,要么压缩其他教学经费,要么就得申请增加预算,说到底还是纳税人的钱受影响。

 

再看被豁免关税的卡车领域,情况又不一样。美国本土重卡企业像彼得比尔特、肯沃斯,虽然整车制造能力强,但关键零部件比如变速箱、车桥,也依赖进口。

 

要是对卡车加税,这些企业成本肯定也得涨,可美国货运行业现在本来就缺卡车,要是卡车再涨价,物流成本得跟着往上跳,超市里的食品、商场里的日用品价格都会受影响。

 

美国政府心里门儿清,货运行业关系到整个民生供应链,不敢随便动,所以才特意给卡车豁免关税。可巴士行业主要服务于学校、公交公司,看起来没那么“刚需”,就成了被牺牲的对象,这种区别对待根本不是什么保护本土,就是挑软柿子捏。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宣称加税是为了让本土巴士产业壮大,可实际情况是,本土巴士产能早就跟不上需求了。

 

美国每年大概需要1.2万辆公交巴士和学校巴士,本土车企满打满算只能生产8000辆,剩下的4000辆得靠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现在对进口巴士加税,进口巴士价格涨了,本土车企又没能力补上缺口,结果就是公交公司和学校要么花更多钱买进口巴士,要么就得等本土车企排期生产,有的学校为了等新巴士,只能把旧巴士的使用年限延长,安全隐患都增加了。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公交系统,本来计划今年采购50辆新巴士,其中30辆从中国进口,20辆从本土采购。新政出来后,进口巴士每辆涨价近1万美元,50辆巴士总预算一下超了30万美元。

 

公交公司没办法,只能削减采购数量,先买30辆应急,剩下的20辆得等明年再看情况,这就导致部分老旧巴士还得接着跑,乘客抱怨舒适度差,司机也担心车辆故障。

 

还有消费者这边,不光是学校和公交公司花钱多,普通民众出行也会受影响。有些城市的公交公司因为成本上涨,已经开始计划提高票价,之前单程2美元的公交,可能要涨到2.2美元。

 

别小看这两毛钱,对每天通勤的人来说,一个月下来也多花了十几美元。而且巴士更新慢了,发车频次可能会减少,尤其是郊区线路,本来车就少,现在等车时间更长,民众出行更不方便。

 

再说说那些被加税的外国巴士企业,也不是坐以待毙。中国有家做电动巴士的企业,之前在美国市场占了不少份额,现在面对关税,他们已经开始和美国本土的零部件厂商合作,打算在得克萨斯州建组装厂。

 

这样一来,把零部件运到美国组装,就能避开巴士整车进口的关税,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保住美国市场。可这种操作反而让美国本土的零部件需求增加,那些给组装厂供货的美国小企业,反而因为订单变多赚了钱,这和美国政府“保护本土”的初衷完全拧巴了。

 

美国本土还有些给巴士做配套服务的企业,比如维修厂、零部件经销商,之前他们既能修本土巴士,也能修进口巴士,配件采购渠道多,价格也实惠。

 

现在进口巴士少了,配件采购要么只能找本土供应商,要么就得花高价买进口配件,维修成本涨了,维修厂只能提高维修费,最后还是车主和使用单位买单。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次美国对进口巴士加税,根本不是什么明智的政策。表面上是搞贸易保护,实际上是顾此失彼,没保护到本土产业,反而让本土企业成本增加,消费者利益受损。

 

而且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也让美国在国际贸易里的口碑越来越差,其他国家要是跟着学,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加税,最后受损的还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和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