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天劝降,俄军深夜暴打!俄罗斯军方拿出了真本事,把乌克兰全境都炸成一片血红色,一夜轰炸乌克兰四大水利发电站!俄军导弹和无人机数量太多,密密麻麻的航线都扭成麻花了! 这出戏在俄乌战场上已经演了不少回合,尤其是2025年10月下旬这场突袭,把这种矛盾感拉得更满。 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还在和俄外长拉夫罗夫进行“建设性讨论”,总统特朗普更是直白表示“不认为乌克兰会赢”,甚至在会见泽连斯基时施压,要求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妥协以换停火,双方为此还闹了争吵。 可这边劝降的话音刚落,俄军的导弹和无人机就已经上路了,这种节奏差简直像是刻意安排的剧本。 俄军这次是真没藏着掖着,拿出的家伙事儿和数量都透着股狠劲,4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6枚KH-59空对地导弹、4枚攻击型S-300导弹、9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11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光这几类导弹加起来就有34枚,每一款都是经过战场检验的“老熟人”。 匕首导弹速度快,爱国者防空系统想拦都得靠运气,之前9月底基辅上空就出现过爱国者导弹故障自爆砸到自家民居的乌龙,这次面对密集发射,乌克兰的防空网估计更难招架。 更别提还有数百架天竺葵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现在俄罗斯已经能实现本土化量产,产量是原计划的9倍,每天能造100架,简直是用“流水线”的速度供应战场,密密麻麻的航线扭成麻花的说法,倒也不算夸张。 打击目标选得也极有针对性,直接冲着乌克兰的能源命脉下手,乌克兰境内勉强运转的5座水利发电站,一夜之间被炸了4座,扎波罗热州的第聂伯罗水电站、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卡缅斯克水电站、切尔卡瑟州的卡尼夫水电站都在其中,剩下的一座估计也得提心吊胆过日子。 要知道水利发电站可不是普通的电厂,2023年卡霍夫卡水电站被毁后,光是赫尔松州就有1.4万所房屋被淹,60%的水源断绝,这次四座电站同时遭袭,后果只会更严重。 果然,轰炸结束后乌克兰电力公司就宣布,大部分地区实施每天16小时限电,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没电,家庭只能轮流供电,工业用电更是被严格限制,基辅街头打不到出租车,侥幸有的车费也涨了好几倍,居民早就开始囤积发电机和蜡烛,准备应对一个没暖气的冬天。 俄军的打击范围还不止于水电站,数百架天竺葵无人机像撒网一样覆盖了从敖德萨到苏梅州、从基辅州到切尔尼戈夫州的大片区域,切尔尼戈夫州的外国雇佣兵训练场、敖德萨的造船厂都挨了炸,有消息说还炸死了指挥发射风暴阴影导弹的英国教官。 这种全面打击的架势,显然是在回应之前乌克兰对布良斯克化工厂的袭击,俄罗斯向来讲究以牙还牙,你炸我的军工厂,我就端你的能源站和军事据点,只不过这力度明显升级了。 但就算被炸成这样,乌克兰硬是咬着牙不投降,泽连斯基直接拒绝了特朗普的领土妥协提议,外长库列巴更是放话“我们的国旗是黄蓝两色的,永远不会升起任何其他旗帜”。 这背后可不是硬撑,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底气和民意支撑,从物质上看,西方的援助没断,就在轰炸前几天,乌克兰防务联络小组会议刚达成超10亿美元的新援协议,德国还单独追加了20亿欧元的援助,包括IRIS-T防空系统和大量弹药,这些武器装备就是乌克兰拒降的“硬通货”。 更关键的是民心,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3月的民调显示,50%的乌克兰人不愿在任何情况下放弃领土,就算战争持续更久也认了。 这种态度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几百年历史积怨的集中爆发,从沙俄时期到苏联时代,乌克兰长期处于俄罗斯的影响之下,这种被控制的记忆刻在不少人的骨子里。 这次战争虽然把国家炸得千疮百孔,但也成了摆脱这种历史惯性的绝佳机会——一旦投降,之前付出的代价全白费,未来只会更难摆脱控制,这是乌克兰从上到下都明白的道理。 教皇方济各之前呼吁乌克兰“举白旗”,结果不仅泽连斯基暗指他“调解无效”,连普通民众都不买账,希腊礼天主教会大总主教舍夫丘克就说“乌克兰已经筋疲力尽,但没有倒下,也没人想投降”。 美国的劝降其实也没安什么好心,特朗普提议“按当前战线停火”,本质上是想让乌克兰放弃顿巴斯等地区,用别人的领土换自己的战略喘息,这算盘打得乌克兰人都能听见。 而俄军的轰炸看似凶狠,其实也没完全打垮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反而让更多人坚定了“不能输”的想法。 就像卡霍夫卡水电站被毁后,乌方没有退缩,反而加快了反攻准备,这次四座水电站被炸,乌克兰能源部一边紧急断电一边组织抢修,西方也表态会帮忙修复,这种“越炸越团结”的状态,恐怕是俄罗斯和美国都没完全料到的。 说到底,这场博弈里没有谁是真正的“和事佬”,美国劝降是为了自身利益,俄军轰炸是为了战场优势,而乌克兰拒绝投降,既是为了眼前的生存,更是为了长远的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