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的杨振宁躺在床上,轻轻喊了一声翁帆,翁帆赶紧走过来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杨振宁说:“我想看看你,顺便给我倒杯水,我口渴了。” 杨振宁的百岁生活围绕着规律与陪伴展开。他居住在清华大学的居所,房间布置简洁,书架上摆满翻旧的物理学著作,窗边摆放着翁帆打理的绿植。 每天清晨,翁帆会按医生建议准备早餐,搭配软烂的蔬菜与蛋白质,确保营养均衡。 上午的时光,杨振宁多在卧室休息或阅读,午后若精神尚可,会在客厅沙发上翻看学术期刊,翁帆则坐在一旁处理信件或整理资料,偶尔轻声交流几句,氛围安静祥和。 喊翁帆倒水的细节,是两人日常的缩影。 随着年龄增长,杨振宁的行动逐渐不便,起身、行走都需要协助,口渴时喊翁帆帮忙成了常事。 翁帆总会提前将温水晾至适宜温度,放在床头触手可及的地方,若没及时准备,便会快步去厨房取水,返回时还会顺手帮杨振宁调整枕头高度,检查被角是否掖好。 这些细微动作,没有刻意设计,却透着长久相处形成的习惯。 两人的相处里,学术与生活常常交织。杨振宁虽已百岁,仍关注物理学领域的新进展,有时看到感兴趣的论文,会喊翁帆读给他听,遇到关键公式,还会让翁帆找来纸笔,在纸上简单演算讲解。 翁帆曾在采访中提到,杨振宁的思维依然清晰,对学术的热情从未减退。 这种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成了两人独特的相处方式,让平淡的日子多了几分学术气息。 公众对两人的关注,更多聚焦在情感的真挚上。 从 2004 年结婚至今,近二十年的相伴中,翁帆始终悉心照料杨振宁的生活起居。2023 年杨振宁出席学术会议时,翁帆全程陪伴在侧,帮他整理衣物、递话筒,休息时轻声提醒注意身体。 2024 年杨振宁百岁寿辰,两人在家中简单庆祝,翁帆准备了手写的贺卡,上面写着 “愿先生平安康健,岁岁相伴”,这样的细节让外界看到超越年龄的情感坚守。 杨振宁的生活里,还保留着对学术传承的重视。 尽管行动不便,他仍坚持指导清华大学的博士生,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翁帆会帮忙调试设备、记录重点问题,确保交流顺利。 有时学生上门拜访,翁帆会提前准备好茶点,安排好时间,让杨振宁在精力充沛时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 这种对学术的执着,在翁帆的协助下得以延续。 日常中,两人也有轻松的时刻。天气好时,翁帆会推着轮椅带杨振宁在校园里散步,看路边的花草,听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杨振宁偶尔会回忆起年轻时在美国求学的经历,翁帆静静倾听,偶尔补充几句自己了解的细节。 遇到熟悉的教授或学生打招呼,翁帆会笑着回应,帮杨振宁传递问候,这样的场景,让校园里多了一道温情的风景线。 100 岁的杨振宁与翁帆的日常,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却处处透着真实的温暖。喊一声名字、递一杯温水,这些简单的互动,藏着长久相伴的默契与深情。 他们的生活,不仅展现了岁月中的相互扶持,更传递出一种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 无论年龄多大,有彼此的陪伴,有热爱的事物,日子便充满意义。这种在时光中沉淀的温情,正是最打动人心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