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又开眼了!据英媒报道:两名中国留学生精密设计,利用英国火车票“延误赔偿”系统的漏

又开眼了!据英媒报道:两名中国留学生精密设计,利用英国火车票“延误赔偿”系统的漏洞,四年间骗取15.7万英镑! 涉案的两人是利兹大学的在读生,26岁的刘利和25岁的于晚晴,同住一间公寓的他们原本有着清晰的学业规划——刘利甚至已着手申请伯明翰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深造。 没人能想到,这两个毫无犯罪前科的年轻人,会把专业里的逻辑思维全用在了钻系统漏洞上。 他们最早发现英国铁路的赔偿机制存在缺陷:系统不会自动交叉核对乘客是否已办理退票,这意味着同一张车票既能退全款,又能在列车延误后再领一笔赔偿。 这个发现没有被反馈给铁路公司,反而成了他们“生财”的钥匙。两人先花数月梳理全英铁路数据,把经常晚点的线路和车次做成表格,精准锁定作案目标。 为了规避追踪,他们伪造了16个虚假身份,开通数十个银行账户,还在一部手机上加装了能插20张电话卡的适配器——这样申请赔偿时切换号码,就能伪装成不同乘客发起的请求。 从2021年开始,他们提前买下锁定的车票,先以“行程取消”为由退掉票款,一旦列车真的晚点,立刻用同一车次信息申请赔偿,整套流程衔接得毫无破绽。 骗局藏了四年才被戳破。 最先警觉的是横贯铁路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多笔赔偿申请的收款账户虽不同,但申请时间、车次高度重合,顺着线索追查,才发现多家铁路公司都成了受害者。 英国交通警察介入后,在他们的公寓里搜出了作案用的手机、电话卡适配器和记录车次的表格,账户流水清晰显示,刘利非法获利约14万英镑,于晚晴也拿到1.5万英镑。 利兹刑事法庭上,两人当庭承认了串谋诈骗和持有犯罪财产的罪名。他们的律师试图求情,说刘利本有光明前途,如今“一生都将活在悔恨中”,但主审法官没松口。 法官直言,这不是简单的“薅羊毛”,而是蓄意破坏公共交通信任机制的欺诈行为,伪造身份、多账户操作的手法极具迷惑性,必须依法严惩。 最终,刘利被判30个月监禁,于晚晴获刑17周——由于此前已被还押候审,于晚晴很快就能释放,但等待他们的还有更重的后果:服刑结束后将被强制遣返,且永久禁止入境英国。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们的身份。 能考上利兹大学,又有能力研究系统漏洞、设计伪装方案,足以证明两人的学习能力。可他们偏偏把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本该在课堂上钻研算法的脑袋,却用来设计骗钱的流程; 本该在实验室里测试程序的双手,却忙着操作虚假身份的申请。留学的初衷是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他们却用违法行为给自己的人生刻上了犯罪记录。 有人说这是“漏洞诱人犯罪”,但英国铁路的赔偿机制本是为乘客权益设置的保障,系统缺陷从来不是违法的借口。 发现漏洞后,主动反馈能赢得认可,甚至可能获得奖励,可他们选择了隐瞒并滥用,这就从“发现问题”滑向了“蓄意犯罪”。法官的判决里藏着明确态度:技术能力再强,一旦突破法律底线,只会反噬自身。 这起案件更戳破了一种危险认知:把“钻漏洞”当成“小聪明”,把“骗补贴”视作“薅羊毛”。可法律从来不会因为“手法巧妙”就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金额不大”就减轻处罚。 150万人民币的非法所得,换走的是学业、前途和人生自由,这样的“买卖”从来都是亏到底的。 涉案两人的结局早已注定,留学梦碎,人生留下污点,还要背负遣返的后果。这不是“运气不好被抓”,而是违法行为必然付出的代价。 它给所有在外学子敲响警钟:尊重法律是底线,任何试图靠钻空子牟利的念头,最终都会变成捆住自己的枷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