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教室装监控,就是“偷窥”学生吗?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大了 最近老是看到新闻,说

教室装监控,就是“偷窥”学生吗?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大了 最近老是看到新闻,说哪个学校的班主任又在教室私装监控,被学生和家长投诉,最后被教育局责令拆掉。很多人一听到“监控”两个字,就立刻想到“隐私”、“偷窥”,感觉特别不舒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教室这个地儿,它到底算不算私密空间?老师装监控,真的就等于“偷窥”吗? 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教室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你家卧室,也不是洗手间,那是一个几十个学生一起上课、学习的公共空间。老师在讲台上,底下几十双眼睛看着;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旁边同学也能看见。从这个角度看,教室本身就不是个讲究“隐私”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公共活动场所。 那为什么学生觉得装监控是“偷窥”呢?主要是那种“无时无刻不被盯着”的感觉,让人心里发毛,不自在,感觉失去了自由。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值得重视。但反过来说,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或者在班里巡视,看着学生们学习,这算不算“正大光明地窥探”呢?恐怕没人会这么认为吧。大家会觉得,这是老师在工作,在履行职责,督促学生学习。 所以,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看”,而在于“怎么看”、“为什么看”、以及“看了之后干什么”。 如果老师装监控,目的纯粹是为了方便管理,比如看看课堂纪律怎么样,有没有学生需要帮助,或者记录一下教学过程用于复盘改进,而且事先跟学生、家长沟通清楚,取得了理解,那这个监控的性质,就更偏向于一个“教学管理工具”。虽然可能还是会让人有点不舒服,但直接扣上“侵犯隐私”、“偷窥”的大帽子,确实有点重了。 但现实中,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反感呢?往往是因为一些老师的做法变了味。比如,有的老师装监控不跟任何人商量,偷偷摸摸的;或者借助监控搞“远程高压统治”,动不动就截图发群里批评,把监控变成了惩罚学生的“利器”;更有甚者,想用监控抢先一步发现学生的问题,好在自己班级被学校考核时不被扣分。这就从“为了学生”变成了“为了管理方便”或者“为了自己的业绩”,这就是典型的“懒政”思维——试图用一块屏幕代替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这种动机下的监控,才会让学生感觉被“监视”,被“冒犯”。 再说回隐私。教室毕竟不是马路,它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打瞌睡、开小差、和同学传纸条,这些行为虽然不算绝对隐私,但也不宜被无限记录、传播甚至用于非教学目的。如果监控内容被滥用,那确实就踩过界了。 至于寝室装监控,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寝室是学生休息、生活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私人空间。在那里装监控,那不是管理,那是真的侵犯隐私,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 所以,总结一下: 教室不是私密空间,老师出于教学管理目的,在透明、沟通的前提下使用监控,不能简单等同于“偷窥”。但之所以引发这么大争议,根源在于一些教育者动机不纯、方法简单粗暴,把好经念歪了,让学生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和过度控制。 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任。再高级的监控,也监控不出师生的情谊,也培养不出学生的自觉自律。与其纠结于装不装监控,不如多想想怎么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能安心教学,学生能快乐学习。信任,永远比监视更有力量。 教育 分享今日的感悟 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