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人的善与恶是天生 自带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个善良纯朴、心慈手软的人,你教他做恶,他会下不去手;而一个心狠手辣、恶毒攻心的人,再怎么也学不会善良仁慈。所谓人之会,性本善,非也,只是人在幼小时他还没能力造恶而已。” 这段话结合现实细心想来似乎也很有道理,但又觉得有点太绝对化了。人是高等动物,有思维能力和思想感情表达,有语言表述和主观能动反映,又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我,还能分清世间的好与坏和是与非,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很明显,与儒家思想的“人之初,性本善” 是对立的。主张善恶是人天生的,且具有固定性。对于善恶来源的看法,田野认为,人的善与恶,固然都是天生自带的固有属性,这一点是首先肯定的。但也与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塑造有关。前为主,后为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就像这位网友所言,人如果天生善良,哪怕他被教唆作恶他也做不到。这样的情况生活中是有的,但有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善良人的天平也会发生倾斜,倒向恶的一方。同样,有人天生恶毒,但通过再多方努力共管,他良心发现,也会改变自己的。把善恶的根源归到了先天,从道理上讲不过去。 马克思早就对人性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人首先是自然的产物,这一点跟纯粹的动物没有区别。 从人的自然属性上讲,人是具有自私性的,为了争取食物和利益,它有时会表现的极为自私,也会不择手也。 但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讲,人又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随着劳动的产生和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的大脑也变得高度发达起来,这便组成了社会和国家。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类需要文明,道德随之而来,法律也便产生,自私和恶念就被视为社会的公敌。 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是不能有私心和邪念、恶意的。所以,才有了思想教育和道德传呈,用说服和感化的行为,约扭束转那些天生有邪念、恶意之人。但也有的善良人,因一时的糊涂和思想变固的原因,做了错事而事后又后悔莫及,这也是人的正常表现。 人是有思想和表达的高级智慧动物,人的行为和品格,往往受先天特质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有人天生心软,可能更难主动作恶,但若长期处于极端环境,也可能因自保等原因突破底线;有人或许初始有自私、冲动的倾向,但好的教育引导也能让人学会克制、懂得共情。 所以,关于人性的善恶是“天生自带、一成不变”的说法,忽略了人的可塑性和复杂处境对行为的影响。而实事上,人的好与坏,不是骨子里的东西决定的,而是大脑思维意识起主导作用。 而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也是不可能从生到死一成不变的,它是受教育、法律、道德的影响和受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发生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宇宙在变,世界在变,社会在变,人也在变。 论人之初性本恶 恶人生来就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