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上任后第一件事:中国不买的美国大豆,日本买了。估计特朗普很快就能为那些卖不出去的美国大豆,找到去处了。 新上任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把“讨好美国”的牌打得响亮。22日路透社的消息一出来,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她正赶着制定采购美国大豆、皮卡和天然气的计划,就等下周美日会晤时亲手递给特朗普。 这波操作,分明是想接下中方不买的美国大豆,给这位美国领导人送份“见面礼”。可日本真有能力当这个“接盘侠”吗?先看一组实打实的数据。日本市场93%以上的大豆都依赖进口,其中美国大豆已占去70%的份额,剩下的基本靠巴西填补。 为了给美国大豆腾地方,日本甚至要削减巴西大豆的采购量,这已经是在挤压现有供应链的空间。更关键的是,日本每年大豆进口量撑死了也就500万吨,常年维持在330万到500万吨之间,可美国到9月底积压的大豆就高达800万吨,这缺口可不是靠“挤一挤”就能补上的。 高市早苗的前任石破茂早就试过这条路,今年4月的美日贸易谈判中,日方也曾琢磨过用增加美国大豆进口当筹码,可最后压根没敢写进协议。这背后藏着的,正是日本市场需求的“天花板”。 大豆这东西不能当饭吃,主要用来榨油和做饲料,日本的食用油消费和养殖业规模就那么大,多出来的大豆买回去难道要堆在仓库里发霉?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根本没必要。 那高市早苗为何非要硬着头皮上?答案藏在美日贸易的博弈里。2025年7月达成的美日贸易协议里,美国给日本架了把“刀”——对几乎所有日本进口产品征收15%的基准关税,汽车这类核心产业首当其冲。 作为交换,日本承诺每年买8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还得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高市早苗竞选时还骂这协议不公平,上任就立刻改口说要遵守,如今加码买大豆,不过是想在谈判桌上换点喘息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软肋”。这位美国领导人最看重的,从来不是协议能不能兑现,而是有没有亮眼的数字能拿来宣传。之前日本承诺的5500亿美元投资,连日本教授都吐槽“投资内容由美国选”,可特朗普早拿着这个数字吹了无数次。 高市早苗显然摸透了这套路,先抛出采购计划让他高兴,至于后续能不能消化800万吨大豆,根本不是当下要考虑的事。这出“大豆戏”里,最委屈的当属巴西。 作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巴西常年和美国争夺日本市场,如今却要为美日的政治交易让路。可日本的小算盘也未必能打响,大豆进口不是买菜,供应链调整需要时间,突然削减巴西订单再加大美国采购,很可能引发价格波动,最后成本还得日本企业自己扛。 有日本粮商私下抱怨,这根本不是做生意,是在“为政治买单”。高市早苗的压力还不止于此。日本民众早就对给美国“送钱”怨声载道,之前5500亿美元投资承诺就遭一片反对。现在又要花钱买用不完的大豆,无疑会加重新的民生不满。 她一边要给美国送“礼物”,一边要应对国内经济难题,还要忙着修改安保文件增加防卫费,这“三管齐下”的压力,恐怕不是靠几船大豆就能缓解的。说到底,这场大豆交易就是场各取所需的政治表演。 美国要数字撑场面,日本要换贸易喘息空间,只有被牺牲的市场规律和民众利益成了背景板。高市早苗以为这是稳赚的买卖,却忘了“强买强卖”从来没有好结果。要是后续大豆积压导致产业受损,或是民众抗议声浪高涨,这份“见面礼”迟早会变成烫手山芋。 特朗普或许很快就能拿着日本的采购计划吹嘘“战绩”,可800万吨大豆的窟窿还在那摆着。高市早苗的讨好能不能换来想要的结果不好说,但这种把经济当政治筹码的做法,终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毕竟,靠“接盘”换不来真合作,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的交易,才能走得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