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人选要有董事会决定,。而安世半导体公司由中国企业闻泰科技的全资拥有,闻泰科技当然对安世半导体董事长人选具有决定权,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治理的基本规则。 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戏码演得淋漓尽致。荷兰总部激烈反对中国子公司的独立经营权,可他们忘了,如今尝到的“失控”滋味,正是当初自己强加给母公司闻泰科技的苦果。 现代企业治理的规矩简单明了:谁全资控股,谁就有决策权。闻泰科技2019年花340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100%收购,这笔交易让其彻底转向半导体赛道,安世半导体更是撑起了闻泰科技的利润半边天。 2025年上半年,安世贡献的净利润占闻泰科技归母净利润的266%。按常理,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董事长人选、经营决策拥有绝对话语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何来争议? 荷兰政府却偏要打破这个规矩。2025年9月30日,他们依据《物资供应法》下达部长令,以“治理缺陷”“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运营,说白了就是借着美国施压的由头强抢控制权。 10月6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更是直接暂停张学政的所有董事职务,把其持有的股份几乎全部交由第三方托管,只留1股象征性股权。这种操作哪里是“合规审查”,分明是明火执仗的掠夺,连欧美汽车协会都警告,这会直接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 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的导火索竟是三位外籍高管的“叛变”——荷兰籍首席法务官联合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主动向荷兰法庭请求暂停中方CEO职务。荷兰政府顺势“拉偏架”,让安世半导体彻底脱离大股东控制。 彼时的荷兰方面,可没觉得“不听母公司指挥”有什么问题,反而把强权干预包装成“维护秩序”。如今风水轮流转,安世中国有限公司的反击让荷兰总部慌了神。 面对荷兰总部单方面免去张秋明销售市场部副总裁职务的指令,安世中国直接在公众号发文划下红线:荷兰总部的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张秋明职务不变、职权依旧,业务运营一切正常。 这波操作堪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戳痛了荷兰方面的神经,急着跳出来反对中国子公司的独立经营权。荷兰总部的愤怒显得格外虚伪,当初他们不听闻泰科技指挥时,打着“治理独立”的旗号。 现在中国子公司不听他们的,就成了“违规操作”?这双标玩得也太明显了。更何况,安世中国的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中国市场贡献了安世全球50%的销售额,国内产能占比更是高达80%,东莞工厂4000名员工撑起了全球70%的封装产能。 荷兰总部手里没了产能和市场支撑,所谓的“控制权”不过是空中楼阁。闻泰科技早就看清了局势,自救行动早已展开。荷兰总部切断系统权限、停发工资后,安世中国立刻宣布员工薪资由国内公司独立发放,与荷兰主体彻底脱钩 。 闻泰科技更是明确表态,要稳住80%的国内产能,把中国市场占比提升到80%,靠本土供应链筑牢根基。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安世中国已经拉通国内供应链,确保对国内客户的供应不中断,用实际行动证明谁才是真正的“压舱石”。 荷兰政府和安世总部的失算,在于低估了中方市场的分量和中企的韧性。2021年安世收购的英国晶圆厂NWF,最终被迫出售给美国公司,已经给了一次教训 。 这次又想故技重施,却忘了中方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更是关键的制造基地。荷兰总部禁止客户购买中方工厂的芯片,结果大众、宝马等车企立刻陷入库存危机,德国工厂甚至面临停工风险,压力最终还是传导回了欧洲。 这场博弈给所有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治理得讲规矩,国家干预更得守底线。荷兰政府把政治凌驾于商业规则之上,用“安全”当借口搞强权掠夺,不仅砸了自己的营商环境招牌,更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信任基础。 安世中国的独立反击,恰恰是对这种霸权逻辑的有力回击——在哪个国家做生意,就得遵守哪个国家的法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荷兰总部与其激烈反对,不如好好反思。 当初能无视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控制权,如今就该接受中国子公司依法独立运营的结果。双标的算盘打不长久,霸权的逻辑更行不通。安世半导体的未来,从来不在荷兰法庭的裁决里,而在尊重市场、尊重法律、尊重合作的共识中。 再执迷不悟,最终只会失去中方这个最关键的市场,落得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