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内战最害怕的就是打个十几年那种,既打不赢又输不了,不断损失人口和生产力。像八王之

内战最害怕的就是打个十几年那种,既打不赢又输不了,不断损失人口和生产力。像八王之乱和安史之乱就是如此,尤其是八王之乱,足足内耗了16年。精锐基本都打光了,还遭遇了洛阳武库大火,盔甲兵器弓弩共计280万件,全部被烧的干干净净。 说起中国历史上那些让人脊背发凉的内战,总有那么几场特别扎心,不是一锤子买卖那种速战速决,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慢慢蚕食掉一个王朝的根基。内战拖得越长,问题就越大,因为谁也赢不了,谁也输不起,军队天天在自家地盘上互怼,百姓的田地被踩烂,人口一个个少掉,工厂作坊关门大吉,生产力直线下滑。八王之乱和安史之乱就是典型代表,前者足足16年,后者也拉锯了8年,这俩事儿不光毁了当时的社会,还把后世的影响拖了好几百年。咱们今天就扒一扒这两场祸害,看看它们是怎么一步步把国家搞垮的,顺便想想,为什么内战这玩意儿,总比外敌入侵更要命。 先聊聊八王之乱,这事儿发生在西晋,从291年元康元年一直闹到306年光熙元年,整整16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皇族内斗。起因说白了,就是司马家族内部的权力游戏玩脱了。西晋刚统一三国没几年,国力本该蒸蒸日上,可太傅司马懿的孙子们一个个野心勃勃,加上贾南风那帮人搅局,宫廷里天天上演宫斗大戏。汝南王司马亮刚想辅政,就被楚王司马玮给灭了;贾南风掌权没多久,又被司马玮反杀;接着赵王司马伦篡位,自封皇帝,改元永宁,结果被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联手撵下台。司马冏上位后,又和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掐起来,东海王司马越后来也掺和进来,总共八个王爷轮番上阵,互相攻伐,河南中原那片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成了主战场。 这场乱局最狠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零星小打小闹,而是大兵团野战,动辄几万精锐禁军对垒。史书记载,从秦汉以来,这样的军威规模罕见,可惜全用在内耗上了。光是最后6年,诸王之间就反复拉锯,消耗掉30万到40万士卒,这些可都是西晋的精锐部队,相当于赤壁之战或夷陵之战那种级别的败仗,司马家连续挨了五六次重击。河南战场上,田野被马蹄踩得寸草不生,村庄烧成白地,百姓流离失所,中原到最后连个像样的兵源都征不出来了。更雪上加霜的是302年洛阳武库大火,这仓库里囤了280万件盔甲、兵器、弓弩,本是国家命根子,结果在司马伦败退时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没了这些装备,西晋的军事实力直接腰斩,边疆的匈奴、羯、鲜卑、羌这些少数民族一看机会来了,就开始蠢蠢欲动。八王之乱不光是人命损失大,它直接掏空了西晋的军事底子,导致306年惠帝一死,全国就散架了,各地豪强割据,中央权威荡然无存。 再看安史之乱,这场从755年12月到763年2月,足足8年,虽然比八王短一半,但破坏力丝毫不差,甚至在人口损失上更夸张。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边镇节度使,本是唐玄宗用来镇压外敌的工具,结果野心膨胀,联合河北三镇叛乱,直扑长安洛阳。唐军一开始措手不及,玄宗逃到四川,肃宗靠回纥援军才勉强收复两京,可叛军在北方死死咬住不放,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名将带队反扑,战线从河北拉到中原,城池反复易手。安史之乱的拉锯战特别典型,叛军占了粮仓地带,唐军靠游击和外援勉强维持,谁也一口吃不下对方,只能天天消耗。 人口损失是安史之乱最触目惊心的部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全国户籍人口约5000万到6000万,战乱一爆发,北方直接崩盘。《资治通鉴》记载,到安史结束时,户口只剩1700万左右,损失近4000万。这数字听起来吓人,但别以为是统计不准,当时的战乱加瘟疫、饥荒,实际死亡率占全球人口的5%到16%,仅次于蒙古西征和二战。北方经济发达区遭殃最重,长安洛阳从百万级城市变成鬼城,关中沃土变焦土,百姓南逃江南,劳动力全没了。生产力方面,均田制彻底玩完,土地荒废,赋税锐减,唐朝从此靠南方补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这场乱局还催生了藩镇割据,河北那些节度使尝到甜头,以后就成了尾大不掉的毒瘤,唐朝再也没法回到盛世。 把八王之乱和安史之乱搁一块儿比,俩人祸害的套路差不多,都是内战长期化,谁赢谁输不重要,关键是拖着打,人口和生产力像流水一样漏掉。八王是纯皇族内斗,司马家诸王一个个自私自利,司马伦篡位杀宗室,司马冏骄奢迁都,司马颖纵兵劫掠,司马颙残杀降卒,这些家伙没一个省油的灯,全是负面典型,争权夺利把国家往死里整。安史呢,表面是边将叛变,骨子里还是中央失控,玄宗晚年宠信宦官,杨国忠排挤功臣,安禄山表面恭顺暗中扩军,史思明更狠,杀儿子抢地盘。两场乱子都发生在人口稠密的核心区,八王主战场河南,安史横扫河北中原,农业、手工业全瘫痪,粮食产量暴跌,货币经济乱套。不同的是,八王更早更彻底,直接引爆五胡乱华,南北分裂三百年;安史虽平了叛军,但唐朝元气大伤,从此藩镇林立,宦官专权,加速了王朝衰亡。为什么内战这么怕长期化?因为它不像外战有明确敌人,大家都明白是为了国家;内战呢,兵荒马乱中,军队抢粮抢人,百姓夹在中间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