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面对过的历届美国总统里,特朗普可能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这近40年来,中国面对的不好应对的总统! 在中国与美国打交道的近四十年历史中,历任美国总统各有风格,但若论对中国构成战略压力之深、手段之狠、影响之久,特朗普恐怕是最被低估的一位。 不少人曾以为他不过是个商人出身、行事浮夸的政坛“搅局者”,但回过头看,他的对华政策不仅彻底改变了美国两党对华共识的基调,更在科技、贸易、外交等多个维度,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结构性的、长期性的,甚至在拜登政府上台后仍在延续。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正式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拉开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系统性施压。 美国先后对约37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最高达25%。与此同时,中国也采取了对等反制。 这场贸易战持续多年,不仅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也让中国出口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 如果说贸易战是广撒网,那么科技打压就是精准打击。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售关键技术。随后,中兴、大疆、海康威视、中芯国际等数十家中国科技企业陆续被纳入清单。 2020年,美国进一步收紧对先进芯片和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直接卡住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咽喉。 这些措施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围堵。 特朗普政府意识到,未来大国竞争的核心在科技,而中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快速追赶,已让美国感到不安。 于是,他们选择在技术源头上设卡,试图延缓中国的发展节奏。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并非单打独斗,而是积极推动构建对华“国际包围圈”。 在他任内,美国强化了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的“四方安全对话”,重启“印太战略”,拉拢欧洲盟友共同限制华为参与5G建设。 2020年7月,美国国务院甚至提出“清洁网络”计划,试图从应用、云服务、电缆等多个层面将中国科技企业排除在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之外。 这种多边围堵策略,使得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从“点状压力”演变为“面状封锁”。 特朗普对华政策之所以“危险”,不仅在于其具体举措,更在于其彻底扭转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盘。 在他之前,无论是共和党的里根、老布什,还是民主党的克林顿、奥巴马,虽有摩擦,但总体维持着“接触为主、遏制为辅”的基调。 而特朗普首次将“战略竞争”作为对华关系的主轴,并成功推动两党形成高度共识。 如今,无论白宫由谁执掌,对华强硬已成为政治正确。这种政策转向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任何一届班子。 此外,特朗普行事风格极不稳定,政策往往缺乏连贯性,这反而增加了博弈的不确定性。 他可以在一天之内推翻自己前一天的表态,也可以在推特上突然宣布重大决策。这种“不可预测性”让对手难以制定有效应对策略。 例如,2019年G20大阪峰会期间,他曾表示允许美国企业继续向华为供货,市场一度乐观;但不久后又签署行政令,进一步收紧限制。 这种反复无常,表面上看是混乱,实则形成了一种“战术模糊”,让中国在应对时不得不预留更多缓冲空间,无形中增加了战略成本。 横向对比近四十年来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独特性显而易见。里根虽强硬,但主要针对苏联;克林顿推动中国加入WTO,总体持开放态度;小布什忙于反恐,对华相对务实;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但行动谨慎;而特朗普则是第一个将中国视为全面战略对手,并动用国家机器全方位施压的总统。 他的手段未必优雅,但效果显著——不仅损害了部分中国产业,更重塑了全球对中美关系的认知。 当然,中国并未被压垮。面对打压,中国加速科技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本土化,扩大内需市场,同时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 但必须承认,特朗普开启的这场战略博弈,是一场持久战。他的“危险”不在于一时一地的胜负,而在于他成功将中美关系推入了一个高对抗、低互信的新阶段。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逆转。 正视这种“危险”,不是示弱,而是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出一条真正自主可控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