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套路升级谁在消费善意#【#引爆舆论后他们把自己送进了警局#】“上海老伯捡名包索5万归还!”不久前,这则贴着“现实版农夫与蛇”标签的视频,瞬间点燃全网怒火。网友痛骂老人贪婪,哀叹人心不古,连带着对城市形象的指责也汹涌而来。
然而,警方通报一出炉,剧情来了个反转。所谓“勒索”竟是奢侈品店老板为引流,花钱找员工和老人摆拍的闹剧。从全民声讨到全网嘲讽,造谣者赚足了眼球,最终却把自己送进了警局。
近日,公安部公布的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像一本造谣者“现形记”,把那些藏在屏幕后的荒唐操作扒得明明白白。
从“老伯勒索”的拙劣演技,到“女儿‘王喵喵’走失”的虚假悲情,再到“液化气罐车爆炸”的凭空捏造,这些谣言看似五花八门,套路却惊人地一致。
低成本“无中生有”。互联网搜图配图、看图说话,人工智能生成文字,店员客串“演员”,造谣的门槛被压得很低。不加思考、不用考证,手指一动就敢发,从个体博主到群体机构,形成一条商业化牟利链条,可谓低成本、高隐蔽、强破坏。据媒体报道,3个95后小伙靠AI两个月就能炮制30万条谣言,连自己编了啥都记不清。
骗信任“精准踩点”。地震、爆炸、学生猝死,什么能引发恐慌就造什么谣;地域形象、社会伦理,哪里敏感就往哪里编。虚假的走失儿童照片、拼凑的事故现场视频、摆拍的道德冲突剧情,造谣者只要迎合公众固有观念,不用逻辑严谨;只要戳中情绪痛点,就能靠恐慌绕过理性。极端的内容、煽情的表达,“坏消息传千里”的传播规律,被他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无底线“流量至上”。为引流精心编排,连“家破人亡”都能信手拈来,这背后是把苦难当作流量密码的冷血算计。“王喵喵走失”的消息传开,无数热心人士转发助力;“突发地震”的谣言扩散,多少人为之揪心。当同情变成工具、灾难成为生意,造谣者不在乎谣言杀伤力、善意被消耗,他们在意的,只有不断上涨的播放量、粉丝数。
曾几何时,造谣者以为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如今,这套玩法没那么灵了。海口女子散布“台风停工停课”谣言,从发布到被警方传唤仅用3小时;江苏网民靠AI编“干部吃方便面被通报”的假新闻,很快就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速度快得惊人,结局也早已注定。造谣者总犯同一个错,以为互联网是“流量说了算”的法外之地,却忘了法治才是网络的底色;以为“博眼球”顶多被封号,却没料到要面临拘留、罚款甚至刑责。
造谣者的溃败,本质是算错了两笔账。
他们低估了监管的较真程度。从“净网—2025”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相关部门的打击从不是“一阵风”。不管是AI生成的虚假视频,还是摆拍的道德戏码,不管是个体博主的随口编造,还是MCN机构的批量生产,技术能追踪痕迹,法律能锁定责任——躲在屏幕后没用,销号跑路更没用。
他们还误判了公众情绪的分量。公众的善意不是可以随意透支的资源,恐慌也不是能随便点燃的火焰。“上海老伯勒索”谣言,让一座城市的形象平白受损;“学校坍塌”谣言,让无数家长彻夜难眠;“基孔肯雅热身亡”谣言,引发全城焦虑。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同情、情绪全是被操纵的工具,愤怒自然会对准造谣者。有网友怒斥:“凭什么你的流量要靠消耗别人的善意来换?”
警方提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谨言慎行要牢记”,不只是说给造谣者听的,更是敲给每个网民、平台的警钟。
多一秒核实,就是对谣言最有力的抵制。看到“某地出事”“某人受害”的信息时,别急着转发站队,先查看政府官网的通报、权威媒体的报道,这些才是真相的过滤器。
AI生成内容、视频,平台不能只看数据好就放行。像上海的摆拍视频、云南的缴费谣言,要是平台发布时多一层核实、把关,很多谣言根本就传不出去。AI生成的内容更该加设“防火墙”,不让技术沦为造谣的帮凶。
在公安部公布的10起典型案例里,所有造谣者都被依法追责,这是最明确的信号:造谣有代价,违法必严惩。
互联网时代,流量不是原罪,靠谎言堆砌的流量才是。那些靠造谣吸来的粉丝,终会变成讨伐你的人;那些靠虚假换来的关注,终会变成法律的罚单。
说到底,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否,是靠每个“指尖”的选择决定的。你转发的是真相,还是谣言?你关注的是事实,还是噱头?这些选择加起来,就是我们共同的网络环境。(安徽时评)图系AI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