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氢弹威力确实上不封顶,但是核武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扔不到对方头上去,那跟没有核武器没区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起氢弹,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画面可能是那朵冲天而起的蘑菇云,或者想到能把整座城市瞬间抹平的恐怖威力。 这种印象没错,氢弹的破坏力确实惊人,从技术原理上讲,它利用核聚变反应,把轻原子核强行捏合到一起释放能量,只要燃料管够,威力可以一直往上叠加,理论上根本没有天花板。 苏联当年试爆的那颗“沙皇炸弹”就是最好的证明,5000多万吨的当量,相当于把3800颗广岛原子弹同时引爆,爆炸产生的火球在上千公里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按照设计图纸,这玩意儿本来还能做得更大,工程师甚至画出了1亿吨当量的方案,后来是担心搞出不可控的后果才主动减了量,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想做,氢弹的威力真就能无限往上堆。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儿,这么厉害的武器,苏联造出来之后只试爆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碰过,不是舍不得用,而是压根儿用不了。 这颗炸弹重达27吨,得专门改装图-95轰炸机才能勉强挂上去,飞机载着它慢悠悠地往目标飞,还没等接近对方领土,估计就被防空导弹打成筛子了。 投弹之后飞行员还得拼命逃,稍微慢一点就会被自己扔的炸弹炸到,这就尴尬了。 你手里握着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却根本没办法把它送到该去的地方,这种感觉就像拿着一把百斤重的大锤,看着吓人,抡都抡不起来,更别说砸到别人了。 美国早期搞氢弹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麻烦,1952年试爆的第一颗氢弹叫“迈克”,重量超过80吨,体积大得像个小房子,还得用复杂的制冷设备维持燃料状态。 这玩意儿只能固定在太平洋某个小岛上引爆,连运输机都塞不进去,爆炸效果确实震撼,直接把整座岛炸没了,但实战意义基本为零。 因为战争又不是在实验室里打,你总不能跟敌人说:“麻烦你过来我这个岛上挨炸,” 核大国们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光比威力大小没意义,关键得把炸弹送出去,于是接下来几十年,各国拼命研究的不是怎么把氢弹做得更大,而是怎么做得更小、更轻、更适合装进导弹里。 美国花了十几年才把氢弹重量从几十吨压缩到几百公斤,中国也是先实现小型化,才有了真正能用的核武器。 投送方式的进步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洲际导弹一出现,核武器的威胁就不再是纸面数字了,射程上万公里的导弹能在半小时内跨越大洋,精度还能控制在几十米以内,对方根本来不及反应。 更厉害的是核潜艇,带着一堆导弹潜在深海里到处跑,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儿,就算把对方陆地上的导弹全炸了,海里的核潜艇照样能发起反击,这种“打不死”的能力,才是真正让人忌惮的东西。 现在各国部署的核武器早就不追求什么“超级大当量”了,一枚现代导弹能装七八个弹头,每个弹头瞄准不同目标,反导系统根本拦不过来。 与其造一颗扔不出去的巨型炸弹,不如造一堆能精准送达的小炸弹,就像打架,你挥着根大棒子冲过去,对方一躲就完了,但要是手里拿着把锋利的刀,一刀一个准,这才真管用。 所以回过头看,氢弹威力上不封顶这事儿在技术上没问题,但在实战中根本没人care,冷战时期美苏疯狂扩充核武库,比的不是谁的单枚炸弹更厉害,而是谁的导弹更多、潜艇更隐蔽、轰炸机突防能力更强。 核威慑这东西的本质,就是让对方相信你能把核弹扔到他家里去,而且他拦不住,一旦他不信这点,你的核武器就是废铁一堆。 这道理其实挺简单,就像你钱包里揣着一万块现金,跟银行卡里存着一万块,哪个更有用?当然是银行卡,因为你随时能取出来花,现金揣在兜里,丢了也就丢了。 核武器也是同理,造出来不重要,关键得能用得上,那些只会在试验场上炸出惊天动地效果的武器,说到底只是技术展示品,真到了要动真格的时候,还得看手里有没有靠谱的投送工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