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423年的一个深夜,朱棣已就寝。忽闻秘密寻找朱允炆的大臣胡濙回来了,正在门外求

1423年的一个深夜,朱棣已就寝。忽闻秘密寻找朱允炆的大臣胡濙回来了,正在门外求见。一瞬间睡意全无,赶紧起身召见。 老朱家摊子大,儿子孙子一堆,封王分地,图个稳当。可谁知这稳当没多久,就闹出靖难那场腥风血雨。 朱标早死,孙子朱允炆二十出头接班,当了建文帝。年轻人想立威,学爷爷那套削藩,齐王周王一个个收拾了。可燕王朱棣不干啊,他北边镇守,兵多将广,早憋着劲儿。建文四年,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从北平杀下来,一路过关斩将,三年工夫就把侄子赶下台。永乐元年,朱棣进南京,皇宫烧成灰,朱允炆就这么没了影儿。史书上说,火光冲天,宫人四散,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睡不着,朱棣上位后,表面风光,迁都北京,修大典,派郑和下西洋,边上还亲征蒙古。可心底那根刺,总觉得侄子没死,哪天蹦出来,皇位就晃荡。朱允炆那小子,书生气重,削藩时下手不狠,丢了江山后,民间传他遁入空门,化名做和尚。 朱棣挑人靠谱,永乐五年,派了胡濙出去干这活儿。 胡濙洪武末年中进士,起步干兵科给事中,管军务监察。永乐初,转户科都给事中,查粮税贪腐,手腕稳。朱棣看中他低调,办事不张扬,就封了个宣德郎,让他隐身民间,四处打听建文帝消息。胡濙接旨,背起包袱就走,乔装成商贩道士,脚踩烂泥路,从江南逛到江北,寺庙庵堂一个个摸过去。查僧册,问村夫,翻旧档,足迹踩遍大半中国。郑和那边,下西洋顺带也留意情报,船队带回的香料象牙里,夹杂着些风闻。可胡濙是主力,十六年啊,这得走多少山路,趟多少河?中间他妈过世,想回家守孝,朱棣不批,还升他礼部左侍郎,让他继续干。胡濙咬牙忍了,路上焚纸遥祭,任务重于天。民间那些旧臣,散落山林,有的真剃度了,藏着建文旧物,胡濙挖线索,挖得细碎,却总差那么点准信儿。朱棣呢,疑心重,清洗建文旧党,株连上万人,血流成河。 朱棣像个新老板,怕前任回来闹事,花大价钱请侦探查底细。胡濙呢,就跟私家侦探似的,四处踩点,风里来雨里去,工资不高,风险大,还不准请假。明朝官场就这样,皇帝一句话,你得豁出去。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五次北征,驻宣府,胡濙突然折返。按规矩,没准儿他不回来,可这趟深夜求见,准有大料。两人谈了半宿,到四更才散。《明史·胡濙传》就这么一句话:“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没细说内容,但从后头看,朱棣疑心散了,胡濙任务完,没再出门。啥情况?多半是胡濙带回消息,建文帝要么死了,要么出家无心复辟。民间野史说,朱允炆逃到云南或贵州,化名应文和尚,活到永乐末。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提过,胡濙见过他,带话回京,朱棣松口气,封赏胡濙兵部郎中。反正从这以后,朱棣不折腾这事儿了,转头忙军务。 半年不到,朱棣北征途中病倒。榆木川风沙大,他高烧不退,口述遗诏,传位朱高炽,就这么去了,六十四岁。灵柩南运,长陵落成,叔侄恩怨算画句号。胡濙呢,仕途顺了,宣德时巡抚江西,抓贪官,修河道。转两广总督,筑海防,管赋税。正统景泰间,升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机务,活到天顺四年,七十九岁才在家乡咽气。郑和也跟着北上,途中病逝清水县,六十二岁。建文帝的下落,到现在还是谜。官方史书就俩字:“不知所终。”野史上说他活到正统年间,七十一岁,圆寂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