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会晤

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会晤时,当面对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说“我不喜欢你”。特朗普还说,如果陆克文此前曾“说过坏话”,就应该为此道歉。 陆克文与特朗普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2020年特朗普竞选连任期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就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其为"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总统"。 这条推文在特朗普胜选后被迅速删除,但政治人物的"黑历史"往往比记忆更持久。 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旧事重提成为必然——毕竟对于这位擅长"以牙还牙"的政治素人而言,公开羞辱对手既是个人风格,也是巩固选民基础的政治策略。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冲突发生在美澳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协议的背景下,根据协议,两国将在未来6个月内各自投入10亿美元,用于稀土和关键矿物的开采加工。 表面上看,特朗普的"黑脸"与协议签署形成鲜明对比,但这恰恰是政治博弈的典型套路:通过制造个人冲突转移公众视线,同时在实质利益上达成妥协。 正如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所言,特朗普的言论"明显是玩笑",这种"红脸白脸"的配合,既满足了特朗普的表演欲,又为协议签署营造了戏剧性氛围。 陆克文的应对堪称外交教科书,当特朗普质问"大使有没有说我的坏话"时,他冷静回应"那些言论是在我担任这个职位之前发表的",既承认历史又切割责任。 这种"技术性道歉"在国际外交中屡见不鲜——2018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因"黑face"丑闻道歉时,同样采用了"当时年轻不懂事"的话术。 更关键的是,陆克文并未因个人羞辱影响工作,会晤结束后他再次向特朗普致歉,并推动协议顺利签署。 这种"忍辱负重"的职业素养,与其说是个人修养,不如说是外交官的生存本能。 阿尔巴尼斯政府的态度耐人寻味,面对特朗普的挑衅,总理始终保持微笑,甚至在记者会上主动"揭穿"陆克文的身份。 这种看似"卖队友"的行为,实则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对于澳大利亚而言,AUKUS协议和稀土合作的战略价值远超个人尊严。 正如澳大利亚官员所言,陆克文在推进矿产协议和核潜艇合作中"做了大量工作",牺牲其个人形象换取国家利益,在现实主义外交中并不鲜见。 2017年澳大利亚推迟批准《中澳引渡条约》时,同样选择牺牲双边关系换取国内政治稳定,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反对党自由党的反应则凸显了澳大利亚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党魁苏珊・莱伊借机发难,称陆克文"不再适合担任大使",这种攻击与其说是维护外交尊严,不如说是政党斗争的常规操作。 在野党往往通过批评执政党的外交政策彰显存在感,2025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签署防务协议时,巴新反对党同样以"损害国家主权"为由发难,这种模式在西方政治体制中屡见不鲜。 这场外交风波的本质,是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利益交换,特朗普通过个人羞辱巩固"硬汉"形象,阿尔巴尼斯政府以局部妥协换取战略利益,陆克文则成为这场交易中的"牺牲品"。 正如2019年美澳签署稀土合作协议时,澳大利亚甘愿成为美国"去中国化"供应链的一环,国家利益始终是外交决策的核心逻辑。 在这个意义上,特朗普的"不喜欢"不过是政治剧本中的一句台词,真正重要的,是协议文本上的签名和随之而来的战略红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外交场域的个人恩怨往往是权力博弈的表象。 2009年陆克文担任澳大利亚总理时,曾因力拓案与中国关系紧张,但卸任后迅速转变立场,成为"中国通"代表。 这种政治人物的"变脸",本质上是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同样,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后与普京眉来眼去,却在台海问题上对华强硬,反复无常的背后,是"美国优先"的不变逻辑。 对于陆克文而言,这场风波或许是职业生涯的一次考验,但绝不是终点。 作为深谙中西方文化的资深政客,他在2013年第二次担任澳大利亚总理时,曾通过重建中澳经济联系实现政治复出。 此次虽遭特朗普羞辱,但推动AUKUS协议和稀土合作的政绩,足以成为其政治资本。 毕竟在国际外交的竞技场上,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脾气最大的人,而是最懂得审时度势的智者。 这场白宫会晤的余波仍在持续,但有一点已经清晰:在大国竞争的棋盘上,个人尊严永远是可以牺牲的筹码,国家利益才是永恒的追求。 特朗普的"不喜欢",不过是这场博弈中的一个注脚,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协议签署后美澳关系的走向,以及全球稀土供应链的重构。 当政治人物在镜头前表演时,真正的较量,早已在幕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