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杨振宁妻子杜致礼有多美?1947年在美国的留影,她20岁,气质不凡。   麻烦看

杨振宁妻子杜致礼有多美?1947年在美国的留影,她20岁,气质不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秋天的纽约,蒙特圣文森学院的校园里,一个穿着红色呢子大衣的中国女孩站在石阶上,照片里的她刚满二十岁,黑色高跟鞋,大波浪卷发,右手拿着小包,眼神平静又坚定。   这就是杜致礼,那个后来陪伴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五十三年的女子。   很多人说她美,但这种美不是简单的漂亮脸蛋,米脂县自古出美人,她母亲曹秀清就是当地有名的佳人,她继承了母亲的好底子。   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受的教育,父亲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抗战将领,家里管教严格,六个孩子的名字里都藏着父亲的期望。   她是老大,叫致礼,下面的弟弟妹妹分别是义、廉、仁、勇、严,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她从小就知道什么叫规矩和责任。   抗战那些年,杜家跟着部队到处迁徙,从陕西到湖南再到广西,她在私立中正中学读初中,条件艰苦,每天走路上学还得自己带饭盒。   1944年考进西南联大附中读高中,那可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战火里聚集了最优秀的师生。   她在那里遇到了教数学的杨振宁,那时候他二十二岁,刚拿了硕士学位,为了挣生活费在附中教书,师生之间没什么特别的交集,她只是个好学生,他只是个认真的老师。   1946年她考上辅仁大学外文系,开始系统学习英国文学,什刹海边的校园里,她读莎士比亚、狄更斯,选修法语德语,泡在图书馆里的时光充实又安静。   可是第二年形势变了,父亲肾结石发作想去美国治病,她陪着到了上海,最后蒋介石不放人,只让她一个人走,就这样,一个二十岁的姑娘坐了二十一天的船,从上海到旧金山,再转火车去波士顿。   最开始进的是宋美龄帮忙联系的韦尔斯利学院,那是所闻名的女校,学费很贵,她刚开始适应美国生活,吃燕麦粥、住双人宿舍,继续学文学。   可是没过多久噩耗传来,父亲在淮海战役被俘,家里的经济来源彻底断了,她不得不转到蒙特圣文森学院,那是所三流学校,好处是天主教办的可以免学费,条件是得参加社区服务。   那张著名的照片就是在这个时期拍的,一个将门千金变成了靠打工维持学业的留学生,但她脸上看不出狼狈和委屈,依然是那种从容的神态。   这份从容不是装出来的,她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整理书,教美国小孩学中文,周末坐火车去普林斯顿看弟弟杜致仁,1949年12月的一个傍晚,她在普林斯顿的茶园餐厅碰到了杨振宁。   五年不见,那个教数学的老师已经拿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高等研究院做研究,两个人认出彼此,他开车送她回纽约,路上聊物理、聊文学、聊各自的经历,就从那次开始,他们正式交往了。   1950年8月,他们在普林斯顿教堂结婚,婚礼很简单,她穿象牙白礼服,他穿灰色西装,客人只有梅贻琦等几个人,婚后的日子里,她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追求。   1951年生了长子杨光诺,名字是杨振宁父亲取的,盼着儿子将来能拿诺贝尔奖。   1952年她回台湾看望母亲,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还在花莲中学教了一学期英语,那时候母亲曹秀清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父亲还关在监狱里,家里的困难可想而知。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她陪着去瑞典领奖,那天她穿紫色旗袍,戴珍珠项链,三十岁的年纪正是女人最美的时候。   可是这场荣耀背后也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因为论文署名和颁奖顺序的问题,杨振宁和李政道从此绝交,她亲历了整个过程,知道学术圈里的恩怨有多复杂。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普通的家庭主妇生活,1958年生了次子杨光宇,1961年生了女儿杨又礼,三个孩子都没继承父亲的物理事业,一个学计算机,一个经商,一个研究历史。   她在石溪分校教中文,组织华人聚会,讲唐诗、教汉语,杨振宁专心做研究,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管,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他频繁往返两国,她留在美国照顾孩子。   九十年代开始她的身体出了问题,先是软组织肿瘤,后来又得了帕金森病,记忆也开始衰退,杨振宁推着轮椅陪她在校园里散步,两个人不怎么说话,那种沉默是几十年相处出来的默契。   2003年1月办了七十七岁的生日会,子女都来了,十个月后的秋天,她在石溪医院安静地走了。   回头看那张1947年的照片,二十岁的她站在异国校园里,前路未知,家庭遭难,但神情里没有慌乱。   这份镇定支撑她走完了后面的五十多年,从留学生到科学家的妻子,从独立女性到全职主妇,她把所有的光芒都让给了丈夫,自己守在幕后。   这样的选择在今天看来也许会被质疑,但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很多知识女性的真实人生,她的美不仅在容貌,更在那种无论遭遇什么都能稳住的气质,这才是真正动人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杜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