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电话来了,因为欧洲急了。安世半导体的事情导致中荷激烈冲突,而欧洲汽车业严重依赖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这一供应链面临被摧毁的危险。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电话急着打到中国商务部时,欧洲汽车业的生产线已经开始亮起红灯。这场由安世半导体引发的中荷博弈,正把全球芯片供应链拖入从未有过的紧张局面。 事情得从 9 月底说起,荷兰政府突然拿出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以 “经济安全” 为由冻结了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运营,还暂停了董事长兼 CEO 张学政的职务。 要知道,动用这部几十年前的老法律干预企业运营,在荷兰近代史上极为罕见,更别说对象还是一家正常经营的跨国公司。而法庭文件后来泄露的细节更让人意外:早在 6 月,美国官员就和荷兰外交部开会,明确要求撤换张学政,否则就把安世列入实体清单。 张学政可不是普通的企业管理者,他一手操盘了闻泰科技 338 亿收购安世的 “蛇吞象” 交易。这家从手机代工起家的中国企业,当年营收还不及安世零头,却通过三年复杂的股权运作,硬生生拿下了这家有 60 年历史的欧洲半导体巨头。 安世的技术有多硬?它的车规级芯片能在 150°C 高温下连续工作 1000 小时,AEC-Q100 认证通过率超 90%,在全球晶体管和二极管市场占了四成份额,特斯拉、大众都是它的老客户。 被收购后的安世成了 “欧洲血统 + 中国内核” 的典型。闻泰在东莞建起核心封测基地,让中国承接了它 80% 的封装产能,2024 年营收冲到 147 亿元,占了闻泰集团六分之一的份额。可这种深度融合却成了地缘博弈的靶子,荷兰政府宣称 “担忧技术转移”,却拿不出任何实质证据。 中方的反制来得很快,10 月 4 日就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出口特定元器件。这一下直接戳中了欧洲的软肋,安世的芯片虽然不算最尖端,却是汽车电子的 “刚需品”,几乎没有替代品。 德国《图片报》很快爆出消息,大众汽车正筹备暂停沃尔夫斯堡总厂的高尔夫生产,途观也可能跟进,数千员工已在申请短时工作制,若危机持续,受影响人数可能增至数万。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更坦言,企业找替代供应商要花数月,现有库存只够撑几周。 压力之下,荷兰的态度开始松动。10 月 21 日,卡雷曼斯主动和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通话,嘴上还否认受美国施压,却明确表示愿找 “建设性解决方案”。而在此前,闻泰已经硬气回应,称荷兰的干预是 “地缘政治偏见”,安世中国更是发公开信,让员工拒绝执行未经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令。 这场风波里藏着更复杂的背景,从阿斯麦光刻机到安世半导体,荷兰近年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总跟美国节奏同步,对外经贸大学屠新泉教授就指出,单边制裁的连锁反应终究会反作用于发起方。现在,安世荷兰工厂还在生产,但荷兰政府能随时推翻管理层决策,东莞工厂则限制出货搞 “上四休三”,全球供应链的裂痕已经越拉越大。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