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今天(10月23日),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对向中国出口芯片实施广泛的软件限制。 本月1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稀土技术出口管制新规,该政策明确规定,稀土开采、冶炼、磁材制造等环节的核心技术及载体未经许可不得出口。 作为全球70%稀土供应的掌控者,中国此举精准切中了美国军工、新能源等产业的命脉。美国国防部曾公开承认,其F-35战机每生产一架就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国内至今未建立完整替代供应链。 面对这一压力,特朗普政府选择以软件为突破口进行反制。据知情人士透露,美方拟将限制范围从硬件扩展至“含美国软件”或“使用美国软件生产”的所有产品,从笔记本电脑到航空发动机均在管控之列。 这种“数字长臂管辖”的逻辑,与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对俄实施的出口管制如出一辙——通过控制全球软件生态,间接掌控硬件产品的流通。 尽管美国在软件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但该计划的可行性存疑。一位参与讨论的官员坦言:“几乎所有现代电子产品都依赖美国软件,全面禁运等于自毁全球供应链。” 市场反应印证了这一担忧——消息传出后,纳斯达克指数单日跌幅达1%,英伟达、AMD等芯片巨头股价领跌,投资者担忧此举将迫使中国加速技术自主,最终导致美国企业丧失全球最大市场。 历史经验也提供了警示。2024年特朗普曾要求英伟达、AMD对华芯片销售收入的15%作为许可费,以换取H20等型号的出口许可。 这一“抽成式管制”虽在短期内为美国财政带来36亿美元收入,却导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从95%骤降至50%,空出的市场被华为、寒武纪等本土企业迅速填补。 更关键的是,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仅用传统芯片就实现了与顶级GPU相当的模型效率,直接挑战了“硬件决定论”的行业认知。 此次争议暴露出更深层的规则博弈。中国新规借鉴了美国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即任何使用美国技术生产的物品,无论在哪里组装,都需遵守美方出口管制。 这种“规则对等”的回应,标志着中美科技竞争已从产品层面升级至制度层面。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在此背景下陷入两难:若跟随美国制裁,将面临中国稀土断供风险;若保持中立,又可能被排除在美国主导的技术体系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对极端管制措施的反对声日益高涨。19名前政府官员联名公开信指出,将国家安全泛化为贸易工具,可能导致“所有产品都需要许可证”的荒谬局面,最终削弱美国技术竞争力。 这种担忧在产业界已成共识——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若中美完全脱钩,美国半导体企业将损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 截至目前,白宫对具体措施保持沉默,仅由财政部长贝森特确认“所有选项都在考虑中”。这种模糊态度被分析人士解读为典型的“施压策略”——通过释放威胁信号迫使中方让步,而非真正实施自损八百的禁令。 但无论如何,此次事件已清晰展现技术霸权的双重性:它既是美国维持全球领导力的核心工具,也是引发产业反噬、加速对手技术突破的催化剂。 当稀土与软件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筹码,全球产业链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沿着“技术封锁-自主创新-规则重构”的路径走向彻底分裂,还是通过对话协商建立包容性技术秩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想象力。 那么您认为,技术霸权能否真正决定国际竞争的胜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