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朗普再次称将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征收155%的关税。特朗普表示:“对中国商

特朗普再次称将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征收155%的关税。特朗普表示:“对中国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持续的。”特朗普还指出,中国多年来一直在“利用美国”,而这一次的关税幅度也不会小。 2025年10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宣布,若中国不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将自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总税率可能达145%。 消息一出,华尔街立即用脚投票,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1200点,芯片、农业等关联板块市值蒸发超3万亿美元。 但戏剧性的是,仅仅六天后,特朗普便在访谈中改口称“这个数字可能站不住脚”,甚至暗示“中国强迫我这么做”。这种“极限施压后迅速退缩”的套路,早已成为其贸易谈判的标志性动作。 市场对特朗普的“关税表演”早已免疫。2025年10月22日,当其再次抛出155%关税威胁时,纽约股市反而上涨1.2%,上海综合指数也逆势上扬1.36%。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明态度:这种缺乏法律支撑、违背WTO规则的关税政策,不过是政治秀场的道具。事实上,特朗普团队内部对关税政策早已分歧严重。 财政部长贝森特在10月18日的中美视频通话中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谈判避免贸易战升级,而贸易代表格里尔则私下向企业透露“155%关税只是谈判筹码”。 关税政策的反噬效应正在美国本土蔓延。农业领域首当其冲,自2024年中国对美大豆加征25%关税以来,美国农民损失超过470亿美元,中西部多个州出现“大豆烂在地里”的荒诞场景。 制造业同样遭遇重创,通用汽车因进口中国零部件成本激增,被迫推迟电动皮卡量产计划,裁员规模达1.2万人。 更讽刺的是,当美国试图通过切断芯片供应打压中国时,中国立即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导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35战机生产线因缺料停工两周。这种“以牙还牙”的博弈,让美国企业深刻体会到“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代价。 特朗普的矛盾心态在10月20日的记者会上暴露无遗。他一边威胁加征关税,一边又宣布将于月底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与中国会晤,甚至透露“计划2026年初访华”。 这种“边挥大棒边递橄榄枝”的策略,反映出美国在经贸问题上的深层焦虑:既想通过关税压制中国产业升级,又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和完整供应链。正如《华尔街日报》分析,美国消费者每年因关税多支付的开支已达12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负担近1000美元。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强大韧性。面对关税压力,中国迅速调整策略:通过“一带一路”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对东盟出口增长23%,加大国内消费刺激,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高端制造出口逆势上扬。 更关键的是,中国手握稀土、光伏硅片等关键原材料的定价权,这些“工业维生素”的供应中断,足以让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陷入瘫痪。 这场关税闹剧的最终走向,或许早已注定。10月22日,中美财长通过视频通话确认,将于马来西亚举行面对面磋商,为元首会晤铺路。 市场普遍预期,11月1日全面加征关税的可能性极低,双方更可能达成“分阶段取消关税、扩大农产品采购”的过渡性协议。毕竟,当特朗普在记者会上说“我相信会达成精彩协议”时,华尔街交易员们早已看透:这场政治秀的剧本,终究要回归经济理性的轨道。 这场持续数年的关税拉锯战,究竟是政治操弄还是经济博弈?当155%的数字沦为谈判桌上的筹码,当“不可持续”成为总统的口头禅,或许该思考: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行动最终买单的,会是谁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