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明,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馆,中国将如何解决!林剑表示英方毫无契约精神、失信失德,不断以各种理由拖延审批并乱加挂钩,导致项目审批问题不断复杂化、政治化,这与英方承诺和改善中英关系的表态完全不相符合。 2018 年,英国政府已明确同意中国政府购买特定房产用于新建使馆馆舍。这一共识本应成为项目推进的基础,毕竟外交馆舍的建设与使用,早已被《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纳入规范框架,是主权国家间交往的常规事项。 中国方面随后提交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当地专业机构多轮评估,均获得高度认可,完全符合英国《城乡规划法 1990》的各项要求,甚至连规划领域的高级专家都公开表示,现有申请材料已足够支撑合法审批决定。 但接下来的发展完全偏离了正常轨道,英国政府并未按承诺推进审批流程,反而开始了漫长的拖延。从最初的 “需要补充细节” 到后来的 “涉及安全评估”,英方的理由不断变换,却始终拿不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否决依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英方逐渐将审批问题与其他议题乱加挂钩,把纯粹的外交设施建设拖入政治博弈的漩涡。这种操作手法与英方多次表态 “致力于改善中英关系” 的说法形成尖锐反差,难怪林剑会直言其 “毫无契约精神、失信失德”。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英国不断拖延中国使馆项目的同时,其自身正积极推动驻华使馆馆舍重建计划,并对审批进展表达 “不满”。英国外交发展部常务次官罗宾斯今年访华期间,还特意将此事列入会谈议程,试图催促中方加快进程。 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让外界清晰看到英方在外交事务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只讲自身诉求,无视对方合理权利。 中方在此过程中展现的耐心与诚意有目共睹,面对英方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中方没有采取过激反制措施,反而启动多轮沟通,试图通过对话化解分歧。从使馆层面的常规交涉到更高层级的外交协调,中方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希望英方遵守基本的外交礼仪与商业契约。 即便在项目被拖至第七年的情况下,林剑的表态仍首先强调 “中方已展现出最大诚意与最大耐心”,这种克制背后是对双边关系的珍视。 英国政府的拖延并非毫无代价,外交馆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驻在国使馆的正常运转效率,长期无法推进的新建项目,已对中国在英外交工作造成实际影响。更严重的是,这种失信行为正在侵蚀中英关系的互信基础。 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尤其是涉及政治、经济等深层领域的互动,往往建立在对彼此履约能力的信任之上。英方将审批权异化为政治筹码,无疑向外界释放了 “英国政策缺乏稳定性” 的负面信号,这对希望在中英之间开展长期合作的企业与机构而言,等同于敲响了警钟。 面对英方的持续拖延,中方并非无牌可打。林剑在表态中明确指出 “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将由英方承担”,这句话释放的信号清晰而坚定。 从外交逻辑来看,中方的反制可能沿着多个维度展开。最直接的便是对英方驻华使馆重建申请采取对等处理原则,既然英方无视中方合理诉求,中方自然有权按照 “同等标准” 审视英方项目,这在国际外交中是通行的回应方式。 但国际舆论场的压力也可能成为中方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助力,英方的做法已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不少中立媒体与外交观察机构纷纷指出,英国此举违反契约精神,破坏外交惯例。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声音会要求英方遵守规则,这种舆论压力对注重国际形象的英国政府而言,将形成不小的约束。 英方近期将审批决定推迟至 12 月 10 日,这或许是其试图缓解压力的表现,但如果不改变将项目政治化的本质,延期只会让问题更加棘手。中方的立场始终明确,使馆建设项目符合双方共识与国际规则,英方应立即履行义务,兑现此前承诺。 林剑的表态既是对英方的敦促,也是对双边关系的警示,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共同维护,任何一方的失信行为,都可能成为关系发展的绊脚石。 外交交往的核心在于相互尊重与信守承诺,英国政府若真心希望改善中英关系,就应摒弃将外交议题工具化的短视做法,正视中方的合理诉求。拖延与挂钩无法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反而会消耗自身的国际信誉。 12 月 10 日的期限日益临近,英方的最终决定,不仅关乎一座使馆的建设进度,更将决定未来一段时期中英关系的走向。中方已展现足够的耐心与诚意,接下来该做出改变的,显然是手握审批权却迟迟不作为的英国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