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齐鲁工业大学轻工学部:创新轻工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升级注入“智”造力量

“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有些同学的毕业设计直接转化为企业技术方案,这对就业很有帮助!”齐鲁工业大学轻工学部毕业生孙晓冉的感慨,道出了该校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显著成效。该校“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科教融合:轻工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成果,凭借对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与育人模式的系统创新,获教育领域与行业高度认可,成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特色专业改革的典型范例。

破题:瞄准产业痛点,重构培养逻辑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双碳”目标深入推进,轻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速,但传统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却面临“三重瓶颈”: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育人模式缺乏创新活力、校地企协同机制不畅。“企业需要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骨干,而传统课堂培养的学生往往‘懂理论、缺实践’,这就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成果负责人、齐鲁工业大学轻工学部副主任林茂海教授表示。

自2017年起,该校依托轻化工程、印刷工程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1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十余项省级教改项目,以“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开启系统性改革。通过走访晨鸣纸业、太阳纸业等5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调研200余条岗位需求,最终确立“知识+素质+能力”三维培养目标,将数字化技术、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核心规格。

实践: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打造育人新范式

“以前实验课多是‘照方抓药’,现在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模拟智能生产线故障排查,还能跟着导师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真的不一样了。”轻化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穆翰东说。

这种变化源于该校构建的“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理论课程设置“通识+核心+拓展”模块,新增智能生产、绿色技术等数字化课程;实践教学实行“基础训练—专业实操—创新实战”分层递进,依托40个校外实习基地与1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企业项目;素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通过“吉兴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同频共振。

同时,创新推出“三阶段+项目化+导师制”运行模式:大一通过工程认知项目打基础,大二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练技能,大三顶岗实习促实战;全程配备专业导师、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形成“三方协同”育人格局。数据显示,改革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提升至65%,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0余项,成果转化金额超1400万元。

“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结构示意图

成效:平台、专业、人才“三维突破”,辐射效应显著

改革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能力提升上,更形成“平台升级—专业提质—人才增值”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该校已建成包括绿色造纸与资源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3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获批“现代轻工特色学院”,打造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5年,轻化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标志着专业质量达到国际实质等效标准,印刷工程专业也已提交认证自评报告。

在产业服务端,该校依托山东省印刷包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绿色包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近三年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到账经费年均3000余万元,联合企业完成的“高性能木材化学浆绿色制备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直接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如今,这一培养模式已在校内辐射至材料、食品等相关专业,并被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借鉴。教育部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何有节教授评价:“该成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对支撑轻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