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老师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脱口而道:“我从书上看过,大概1000万度。”费米听完批评他:“你这样是不行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刚从战乱中国辗转而来的李政道正埋头做着计算,这个20岁的年轻人甚至连正式的大学文凭都没有,却凭借出色的考试成绩被诺贝尔奖得主费米破格招为研究生。 那天费米走到他身边,像往常一样突然抛出一个问题: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 李政道几乎没有犹豫,这个问题他在教科书上见过很多次,答案早就印在脑子里,他抬起头,自信地回答说从书上看过,大概1000万度。 本以为会得到认可,没想到费米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摇了摇头说:“你这样是不行的。” 这句话让李政道一下子愣住了,答案明明是对的,为什么老师会这样说?费米没有立刻解释,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公式,开始从头推导太阳内部的温度。 他问李政道,你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吗?用什么理论计算的?为什么不是900万度或者1100万度?李政道发现自己回答不上来,他只是记住了结论,却从来没想过这个结论背后的逻辑。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费米带着李政道一起动手制作了一把特殊的计算尺,足足有六七英尺长。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一步步演算,从太阳的质量、引力、核反应的能量释放,每一个环节都亲手验证。 最后算出来的结果虽然和书上相差不远,但这个过程让李政道真正理解了这个数字的含义。 费米对他说的那句话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心里,从那以后,李政道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看到文献里的结论,他都会先盖住答案,自己推导一遍再对比。 有一次他发现一篇权威期刊的论文里有计算错误,原本他不敢相信自己,但想起费米的教导,还是鼓起勇气提出了质疑,最后证实确实是作者算错了。 这种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验证的精神,在十年后发挥了关键作用,1956年,当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宇称守恒是不可动摇的真理时,李政道和杨振宁却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他们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花了大量时间查阅实验数据,甚至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份执着最终促成了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诞生,让他们在31岁时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李政道后来多次提到,如果没有当年费米的那句批评,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只会背诵知识的学生,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依然在提醒着每一个求学的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答案触手可及,搜索引擎几秒钟就能给出成千上万条结果,但这些现成的答案真的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收集信息,而不是在思考问题,看到一个观点就直接转发,看到一个数据就照搬使用,从来不追问它的来源和依据,这和当年李政道脱口而出“1000万度”有什么区别? 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学会如何质疑、如何验证、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费米用那把六英尺长的计算尺告诉李政道,科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动手去做,这个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与其急着找答案,不如慢下来想想为什么,与其相信别人说的,不如自己试试看。 李政道用一生践行了这个理念,从一个连文凭都没有的留学生,成长为改变物理学历史的科学家,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1946年那个看似普通的下午,那句“你这样是不行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李政道与导师费米——华夏经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