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

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指示”,就被荷兰总部打脸说是“未经授权”。   但是另一边,闻泰科技花了330多亿买下的100%股权,如今却被第三方托管,CEO张学政连内部账号都被封禁。 这场看似荒诞的“父子反目”背后,藏着全球化时代跨国企业最脆弱的命门:当技术、资本与地缘政治纠缠,控股方竟可能沦为“局外人”。 荷兰政府的动作堪称教科书级的“精准打击”。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援引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理由是“防止技术流向中国”。 但耐人寻味的是,安世半导体70%的产能在中国,48%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荷兰本土仅保留研发中心。 这种“七伤拳”式的操作,暴露出西方技术霸权的两个致命矛盾:既要享受中国市场红利,又怕核心技术外流。 更讽刺的是,荷兰法院在未开庭的情况下,直接暂停张学政的CEO职务。这位曾带领安世半导体扭亏为盈的操盘手,被指控“管理不当”,但安世中国员工晒出的考勤表显示,张学政9月份出勤率100%。 这种“欲加之罪”的操作,与1980年代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时如出一辙,当时东芝因“违规”被罚没3.2万亿日元,但真正目的是遏制其技术崛起。 这场危机的关键在于美国2025年9月29日生效的《穿透规则》。该规则规定,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自动受限。 闻泰科技虽控股安世半导体,但通过香港子公司裕成控股持股99%,恰好触发“穿透”条款。这种设计精妙得令人咋舌,既规避直接制裁,又能瓦解中企海外布局。 但规则漏洞同样明显。安世半导体90%的专利登记在荷兰母公司名下,中国工厂使用需支付高额授权费。 2024年,安世向荷兰总部支付技术许可费达4.3亿欧元,占净利润的18%。这种“知识产权寄生”模式,让荷兰在法律层面占据制高点。 就像1990年代微软利用Windows系统授权控制全球PC产业,如今半导体领域正在上演新版“技术殖民”。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进口光刻胶同比下降23%,而国产替代率从12%跃升至31%。 在苏州工业园,原本生产光伏背板的工厂紧急改造产线,转产半导体级光刻胶。这种“倒逼式创新”,与2018年华为被断供后启动“备胎计划”何其相似。 安世半导体的遭遇暴露跨国公司的治理悖论。根据荷兰法律,公司董事会有义务服从政府指令,即使损害股东利益。 2025年10月7日,荷兰企业法庭直接任命外籍董事接管安世,这种“司法政变”让闻泰科技措手不及。 但中国《反垄断法》第48条明确规定,外资并购不得损害国家安全,这为中企反击提供了法律武器。 技术主权高于股权控制 安世半导体的教训证明,在半导体等战略产业,控股不等于掌控。就像台积电在美国建厂仍受《芯片法案》制约,中企出海必须建立“技术防火墙”。华为将5G专利交叉授权给欧洲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既输出技术又规避政治风险。 供应链要有“备份思维” 安世事件后,比亚迪将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从30%提升至60%。这种“去美化”改造需要全产业链配合,长江存储提供存储芯片,长电科技负责封装,形成闭环生态。 就像1970年代石油危机倒逼日本发展节能技术,今天的中国正在半导体领域复制这种逆境突围。 1987年,东芝因向苏联出口数控机床被美国制裁,最终支付3.2万亿日元罚款并接受美方驻厂监督。 与今日安世半导体形成镜像的是:东芝的“罪名”是技术泄密,而安世被指控的“罪行”是“可能泄密”。这种“有罪推定”背后,是西方对技术霸权的病态维护。 但历史也在重演中进化。当年东芝被迫剥离半导体部门,而今天的安世中国员工在封锁中自主重启生产线。这种转变揭示出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可控”,从被动挨打到主动破局。 当荷兰政府动用冷战法令对付一家商业公司时,暴露出全球化时代的残酷真相:商场如战场,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但中国企业正在改写游戏规则——用市场换技术、用产业链换话语权、用法律战换生存空间。 安世半导体的故事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启示振聋发聩: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控股多少海外资产,而是掌握多少不可替代的技术主权。就像1964年罗布泊的蘑菇云震惊世界,今天的中国半导体突围战,正在书写新的东方传奇。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