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战全面失控,10月13日,根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媒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贸易战中一直展现出精心算计、沉着冷静的形象,但是在最新一轮的中美交锋中,中国人却显露出了“宁死也要赢”的姿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德国媒体的一篇报道引起了不少争议,说北京在这轮贸易冲突中没料到美方会反击得这么猛,还担心局势会彻底失控。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毕竟从表面看,中国这次的态度确实比以前硬气了不少,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种判断其实有点站不住脚。 事情得从去年9月底说起,美国突然搞了个“50%穿透规则”,这招够狠的,只要被制裁企业持股超过一半,不管是儿子公司还是孙子公司,统统拉黑。 原本3400家的黑名单一下子扩到上万家,半导体和人工智能行业首当其冲,有家做芯片设计的公司,本来都排好队等着明年流片了,结果10月1号之后台积电和三星直接把订单掐了,几千万打了水漂。 更气人的是,这规定11月28号才正式生效,给美国企业和盟友留了两个月缓冲,偏偏对中国企业立刻执行,这摆明了就是欺负人。 面对这种操作,中国确实出手了,而且力度不小,10月9号商务部一口气发了8个公告,把稀土管控升级到了新高度。 以前管的是中国产的原材料,这次直接搞“成分追溯”,只要产品里中国重稀土含量超过0.1%,哪怕是外国企业生产的,出口都得拿中国的许可证。 更绝的是连技术都管上了,用了中国开采或者冶炼技术的产品,一样得走审批流程,这招正好戳在美国的痛处上,毕竟美国7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F-35战机里的重稀土更是100%来自中国。 说到这儿就得提一嘴,德媒觉得中国是“没料到”才慌了神,这个判断实在经不起推敲,其实从2018年贸易战打响开始,中国就一直在做准备。 对美出口占比这些年持续下降,从19.2%降到了14.7%,东盟早就成了第二大贸易伙伴。 今年虽然对美出口跌了三成多,可换成人民币算,总出口额反而涨了6.3%,靠的就是其他市场补上来的份额,这种提前布局的动作,怎么能说是没准备呢? 再看美国这边的反应,其实更能说明问题,关税一加,美股半个月蒸发了4万亿美元,普通家庭一年得多掏上千美元。 洛克希德·马丁把F-35的年产量从156架砍到120架,因为每架飞机需要400多公斤稀土,而美国自己的精炼产能连军工需求的零头都不够。 英特尔生产线降速,高通股价暴跌,特斯拉被警告电池成本要涨15%,这些企业的CEO现在天天往白宫跑,求着政府赶紧谈判。 有意思的是欧洲的态度,一边跟着美国开视频会议,喊着要联合施压,说什么不能像依赖俄罗斯能源那样依赖中国稀土;转头三位核心高官就宣布要来中国访问。 没办法,欧盟90%的稀土精炼靠中国,新能源汽车磁体97%从中国进口,真要脱钩,先撑不住的是他们自己。 而且美国加关税的时候可不分亲疏,对欧洲汽车也下了狠手,德国的宝马奔驰对美出口一个季度就跌了四成多。 其实中国这次的应对一点都不冲动,稀土新规特意区分了民用和军用,民用给绿色通道快速审批,只有涉及军事用途的才原则上不批。 对半导体相关的出口也是逐案审查,没有一刀切,这种精细化的操作,恰恰体现了深思熟虑,而不是什么“宁死也要赢”的赌气心态。 说白了,中国从来没想过要打到你死我活,以前保持克制,是因为还留着合作的空间;现在态度变硬,是因为对方把路堵死了。 美国那套“连坐制”和双重标准,已经不是正常的贸易争端,而是赤裸裸的霸凌,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个有自尊的国家都不可能无限退让。 这些年全球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合,中国、美国、欧洲绑在一根绳上,谁都脱不了干系,美国以为卡别人脖子就能解决问题,结果自己先喘不上气来。 贸易逆差不降反升,从7849亿美元涨到9184亿美元,这个数字比任何辩解都有说服力,历史上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就是前车之鉴,美国把关税提到53%,最后加深了大萧条,全球贸易规模腰斩。 现在的局面其实挺清楚,不是中国突然改了性子要硬碰硬,而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打铁还得自身硬,这些年中国的芯片自给率从5%涨到35%,复旦大学搞出的新型闪存芯片写入速度是老款的100万倍,有了这些底气,才能在谈判桌上挺直腰杆。 所以德媒那套“失控论”根本站不住脚,真正可能失控的,是美国那种不顾后果的单边主义。 中国的应对既有理有据,也留了回旋余地,这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姿态,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不是赢者通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