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国家不一定非得打仗,谁能想到当年把家电、汽车卖遍全球,号称“经济巨人”的日本,现在居然卡在原地动弹不得,不是被人打垮的,而是自己慢慢“蔫”下去的,没硝烟没炮火,却把曾经的那股子冲劲耗得差不多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索尼的随身听、松下的彩电摆满全球商场,丰田本田的车占据街头每个角落,那时候说日本是世界工厂,没人会反驳。 可这光鲜背后埋着定时炸弹,1985年广场协议一签,日元三年内翻倍升值,出口突然不赚钱了,政府慌了神就往市场猛砸钱。 结果钱没流到工厂搞研发,全冲进了楼市股市,东京一套小公寓能换美国带院子的别墅,普通人贷款炒房,企业借高利贷买地,所有人都觉得这盛宴永远不会散场。 泡沫在1990年戳破的时候,速度快得吓人,政府突然抬高利率掐断资金,房价一夜回到原点,背着贷款的人还不上债,企业成片倒闭,银行账上全是坏账不敢再放贷。 更致命的是,泡沫吹大那几年,日本制造业早就开始往外搬了,为了躲成本上涨把汽车厂电子厂都迁去东南亚和美国,本土只剩空壳。 等泡沫破了想靠产业翻身,才发现能挣钱的生产线早就不在自己手里了,这一步棋错,后面就是连环输。 政策这块更是乱成一锅粥,央行反应慢,降息拖了好几年才动手,错过最佳时机,后来搞零利率量化宽松,钱是放出去了,企业吓怕了不敢拿去投项目,全存银行里睡大觉。 政府砸钱修偏远地区的公路桥梁,没几个人用,钱花了经济没起色,好不容易消费有点回暖迹象,又急着加税把刚冒头的热情浇灭。 这种左右摇摆的操作,让企业和老百姓彻底失去信心,谁还敢投资消费?首相换得像走马灯,这个刚上台还没摸清状况就下台了,政策根本没法延续,深层问题没人敢碰怕丢选票。 人口这颗雷埋得最深,2024年日本新生儿才68.6万,东京生育率跌到0.96,十个育龄女性凑不出一个孩子。 不是年轻人不想生,是真生不起,养个娃到大学得花2300万日元,相当于两年多家庭收入,工作都不稳定谁敢开这个盲盒?结婚率创战后新低,很多人直言自己都养不活别谈结婚。 老龄化来得又快又猛,现在65岁以上占比超29%,街上到处是六七十岁还在便利店打工的老人,不是想赚钱是不干活撑不住。 劳动力严重短缺,半导体行业20年减员60%,九州缺1100人都招不满,老技工退休了年轻人接不上茬。 人口一少,消费市场跟着萎缩,商店卖不动货缩短营业时间,养老医疗开支吃掉大量财政,政府想扶持产业都拿不出钱。 产业这块更是让人唏嘘,曾经靠技术创新打天下的日本企业,现在越来越保守,守着老本行不敢搞新东西,研发投入一年比一年少。 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这些新兴领域,完全看不到日本身影,反被中韩甩在后面,丰田一开始看不起电动车押注氢能源,等反应过来想转型,比亚迪已经卖遍全球了。 神户制钢这种老牌企业靠篡改数据蒙混过关,不是个别人的问题,是管理层默许的系统性造假,说明企业早就没了创新底气只能耍小聪明保业绩。 终身雇佣制看着稳定,实际上把人才全捆死了,年轻人没机会老员工没动力,企业哪来的活力?赚了钱不投资全存银行,钱趴着不动催生不了新产业。 美国这些年也没闲着,广场协议只是开始,后来逼着签贸易协议,拿5000亿美元去美国投资还得让人家拿九成利润,钱全被抽走了。 汽车关税涨到15%,丰田车在美国卖贵了市场份额掉得厉害,只能把更多工厂迁过去,本土岗位越来越少。 农产品市场被迫打开,外国大米牛肉低价涌入,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只能放弃,日本在安全上离不开美国,经济上只能被动挨宰,一次次被抽血哪还有力气往前冲。 从日本身上能看清楚一个道理,毁掉一个国家真不需要导弹和坦克,人口结构一旦崩了,年轻人生不起养不起,劳动力跟不上老龄化加速,这个链条断了就很难接回来。 政策如果短视反复,今天刺激明天加税,企业和百姓失去信心就不敢投资消费,经济自然转不动。 产业要是空心化了,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关键时候就会被掐脖子动弹不得,再加上外部持续施压抽血,内外夹击之下,再大的巨人也会慢慢耗干力气。 这种慢性消耗比战争更可怕,战争起码有明确边界,停火之后还能重建,可经济停滞、人口萎缩、创新乏力这些问题,是一点点渗透到骨子里的,想扭转得花几代人的时间,甚至可能永远回不到从前。 日本的今天,值得所有国家警醒。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