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美国的制裁习惯早已不是秘密,甚至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霸权流程”,根据其财政部2021年的报告,当时生效的制裁措施就已达到9400多项,比20年前增长了近10倍,相当于平均每天都在推出新的制裁指令。 这种近乎“成瘾”的制裁行为,从不区分对象,不管是对手还是盟友,只要不合心意就果断出手。 古巴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自1962年美国实施全面经济封锁以来,这个加勒比海小国已经在制裁中煎熬了60多年,累计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06亿美元,仅2024到2025这一年就损失了75.5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五成。 更讽刺的是,联合国大会已经连续32次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美国终止对古巴的封锁,每次投票支持率都超过180票,只有美国和以色列固执地投下反对票,但这丝毫改变不了美国的制裁决心。 对古巴这样的小国来说,反抗意味着民生凋敝,医疗物资短缺,粮食供应紧张,而妥协或许能换来喘息之机,这种两难抉择下,自然只能选择避免正面冲突。 如果说对古巴的制裁是长期施压,那美国对伊朗的操作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小题大做”,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随即重启对伊朗的严厉制裁,重点瞄准能源、石化和金融等关键领域,甚至要求全球所有国家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否则就会受到连带惩罚。 作为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伊朗每天的原油出口量曾超过200万桶,制裁直接切断了其主要的经济来源。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伊朗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美国的制裁并未松动,导致医疗设备和药品无法顺利进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估计,这一行为可能导致多达1.3万人因此死亡。 美国嘴上说着遏制核导研发,实则还藏着抢占石油市场的私心,当时美国特使就曾游说印度减少对伊朗石油的依赖,并承诺由美国填补能源缺口。 对周边小国而言,看到伊朗这样的地区大国都被制裁得举步维艰,自然会心生畏惧,生怕自己哪天因为一点小事就成为下一个目标。 在拉美地区,美国的“后院思维”更是暴露无遗,委内瑞拉的遭遇就是鲜明例证,这个拥有全球第一石油储量的国家,只因决定将石油产业国有化,摆脱美国控制,就遭到了全方位的封锁打压。 美国不仅冻结了其数百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还威胁任何购买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和企业都会被“连坐”,导致全球各大公司纷纷撤离,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从2014年的250万桶/日暴跌至不足40万桶/日,国家经济彻底崩盘。 2018年该国的通胀率飙升到1000000%,货币玻利瓦尔贬值到连厕纸都不如,老百姓手里的积蓄一夜之间变成废纸,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更过分的是,美国还在政治上挑动内乱,给总统马杜罗扣上“毒贩”帽子并悬赏通缉,扶持反对派势力。 这种“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的组合拳,让其他拉美小国看得心惊肉跳,即便心里清楚美国的霸道,也不敢轻易反抗。 就连北约盟友土耳其,也没能逃过美国的制裁大棒,2017年土耳其与俄罗斯签订了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购买合同,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美国,尽管土耳其反复解释,美国仍坚持认为该系统与北约武器不兼容,还可能泄露F-35战机的机密。 2019年俄方开始交付系统后,美国立刻暂停了土耳其参与F-35项目的资格,后续又正式对土耳其国防工业局实施制裁,禁止发放美国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许可,还冻结了相关官员的财产并限制签证。 美国嘴上说着“无意损害盟友的军事力量”,实则用实际行动警告所有盟友:必须绝对服从,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连盟友都不放过的行事风格,让那些实力更弱的小国深刻认识到,得罪美国的代价是他们根本无法承受的。 美国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地实施制裁,核心在于其掌控了全球石油美元体系和关键科技领域,这让小国很难找到替代方案。 一旦被列入制裁清单,企业无法使用美元结算,无法进口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国际业务几乎陷入停滞,就像被美国扼住了经济命脉。 相比之下,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即便存在分歧也不会采取制裁手段,而是通过平等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就像在委内瑞拉最困难的时候,中国带去资金、技术和人员帮助修复油田,通过“石油抵债”的方式缓解其债务压力,还在疫情期间提供医疗援助,帮助该国经济逐步复苏。 小国的外交选择从来都不是基于道义的空谈,而是对生存风险的理性权衡,美国用一次次制裁案例证明了自己的“睚眦必报”,而中国则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合作共赢的诚意。 那些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敢招惹美国的小国,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对霸权的无奈妥协。 毕竟对他们来说,在生存面前,所谓的国际道义和长远利益,往往只能暂时让步,这也正是美国霸权体系下,很多小国的现实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