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少年的 “通关文牒”

转自:衢州日报

程珂

看到衢报邵黎姐姐的信息,我知道衢报复刊四十周年了。

又是泡在实验室的一天,错过饭点的我正在寝室吃泡面,因为邵黎姐姐的信息打开许久没光顾过的QQ相册。相册是妈妈整理记录的,其中,我参与小记者活动的照片有三百多张。指尖划过这些照片,记忆把我带回十几年前。那时的《衢州晚报》,有一个让我心驰神往的“神秘花园”——一个专门刊发学生习作的版面。我们家一直订《衢州晚报》,我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切地翻找小记者版面,期待着某个不期而遇的小惊喜。

每当我所写的文字变成报纸上的铅字,而下方署着自己的大名,那种油然而生的骄傲与开心,至今回想起来,依然会让我的嘴角不自主地上扬。妈妈会细心地剪下我每一篇刊登的小文章,将它们平整地贴在本子上。报纸已随着时间逐渐泛黄,它的边缘也逐渐翘起卷边,但它们承载的记忆,在我心里依然崭新。

每次我的习作登上报纸后,我还会收到一张稿费单,金额8元至10元不等,这是对当时小小我最大的激励。我把它们一张张收藏在文件夹中,时不时拿出来看看,鼓励自己,甚至不舍得把它们拿去兑换成稿费。在儿时的我眼里,它所代表的意义,远重于其金额本身。

2015年,我上四年级,有一天,班主任章老师通知我们去报社,参加一个现场作文比赛。我记得当时参加比赛的小朋友来自全市各个学校。作文题目是《你的童年趣事》。我的寒暑假都在乡下外婆家度过,妈妈带着我在田野里奔跑,在小溪里抓鱼摸虾。我几乎不用什么构思,一气呵成写了《钓鸡》。大意是我用小竹竿把玉米粒绑着逗弄外婆家的那一群鸡。这是我儿时真实的经历,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报社的叔叔阿姨因为我当时的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录用我,成了小记者素质提升班成员。

这个班总共办了两期。在那里,我遇见了像春风一样的邵黎姐姐,还有许多可爱的小伙伴。每个周末,我们会在大记者的带领下,像一群探索世界的小冒险家,去参观,去采访,去见识我们未知的世界。

那两年,我们这群穿着红马甲的衢报小记者走进派出所、消防队、飞机场、陶瓷制作坊、果蔬种植基地、鲟鱼养殖场基地、邵永丰麻饼厂、不老神加工厂、山茶油制作厂、面点食品厂、养老院……邵黎姐姐每次都会陪着我们一起采访,回到报社后,她会指导我们写出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把我们的文字搬到《衢州晚报》上。在字里行间,读者便能看到我们这群小记者走街串巷带回的各路资讯。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那一年的市两会,邀请《衢州晚报》小记者参与采访。当时的我,也算是过五关斩六将,才非常荣幸地拥有机会走进了庄严肃穆的市两会现场,参与采访报道。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市两会的氛围,我们与市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采访本上记满了关于衢州城市未来的构想。会后,还有个委员叔叔写信给我,鼓励表扬我的采访报道。

我10岁生日那天正好是母亲节,那一天,《衢州晚报》有一台母亲节晚会。从小性格内向的我,平时上课都不积极发言,却因为参与小记者团的一系列活动,竟成功走上舞台主持节目。当时,报社邀请了柯城区鹿鸣小学的季焱老师指导我们主持。晚会的前期彩排在报社的会议室进行。邵黎姐姐和妈妈默默坐在一旁。季老师则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主持人的站姿,念稿的语速,表情的变化……终于,在母亲节那天,季老师带领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成功主持那台晚会。

参加小记者素质提升班只有短短两年,却让我从一个内向的小姑娘,慢慢蜕变成能在台上落落大方、从容应对每一场面试的大学生。那些穿着红马甲的日子,那些泛黄的剪报,那些珍藏的稿费单,都是衢报赠予我最珍贵的成长礼物。愿这份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报纸,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书写更多温暖而有力的篇章。

(作者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大三学生。曾为《衢州晚报》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