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美食史,本质是部苦难史? 一位博主说,比如,贵州人吃折耳根,是清朝时闹荒,贵州人没粮,只能吃它,最后吃成了地方特色!重庆的火锅,一开始,是码头工人拣富人不要的下水,再加辣椒花椒压腥,结果重庆火锅成了招牌!东北的乱炖,是当年农民闯关东,有啥吃啥,都炖一块!至于河南的胡辣汤、陕西的锅盔,也都是饥荒背景下的产物。 这位博主的感想,让我想起读书时,一位外地同学只吃炒肉丝,不吃炒肉片,后知后觉的我,才想明白,他那个地区应该是早期物资匮乏,只能把肉切成肉丝炒来吃,显得肉多一点,然后他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习惯了。 博主认为,所谓的美食,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当时社会下,生存环境的写照! 不过,从侧面看,这些美食也反映了老百姓在匮乏环境下,适应环境的智慧,但要完全将美食和苦难划上等号,就有点过了。